| | | 2018年09月05日 星期三
11
笔会

好一个 “咨询会”

——从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谈起


    过传忠

    作为一个对小提琴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这次对在上海举行的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倒发生了兴趣。引起我注意的不是比赛本身,而是它的评委,它13位评委都出席的一项特殊活动——咨询会。

    比赛有27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到四分之一决赛落幕,只有12位进入半决赛。超过半数的被淘汰者就这么黯然离去吗?他们可是为这场比赛准备了很久,有许多曲目还没有机会在评委面前表演,还没有能让评委更完整地了解自己呢,就这么匆匆离去,不也太遗憾了吗?

    但是,历来的比赛都是如此,运动会上,落选选手们也是陆续打道回府的,有什么办法呢?

    引人注目的是,这次斯特恩小提琴赛与众不同。组委会特意为这些落选者安排了一场咨询会,13位评委都出席。在这两小时的时间里,落选者可以走到任何一位想要咨询的评委面前,聆听他们一对一的指导和建议。

    咨询不是徒具形式的走过场,评委们都清楚了解选手的优缺点,他们甚至还做了详细记录。于是,一位日本选手向奥古斯汀·杜梅请教,大师向她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建议她在学习新曲子前,不要急着去碰小提琴,可以先看谱子,在脑袋里把整首曲子想象成一幅画,用心哼唱这首歌,再去碰琴,以便更好地找到完整的感觉。另一位来自香港的选手近距离接触了自己儿时的偶像吕思清和俞丽拿,他们都是评委,分别从训练方法和创作状态方面给予了点拨和指导,收获之大真是令人喜不自胜。

    如今,不单是音乐界,写作、演讲、朗诵……各类比赛此起彼伏,绘画、书法、摄影……赛事也是接二连三。不单在专业范围内,更通过各级群众文化机构和团体,业余赛事也日益兴盛起来,单笔者近年就担任过评委不下百次。比赛热闹固然是好事,但效果如何呢?有些问题很值得探讨。评议的公正和准确先撇开不谈,就算评得有水平,但胜者究竟胜在哪里,差者到底差在何处,常常缺乏恰当的点评和交流,只能各人自己去理解,有时还会引起矛盾和争论,到头来闹得个不欢而散,违背了举办活动的初衷。

    这次小提琴比赛的评委会主席大卫·斯特恩为咨询会感到欣慰,他说:“我希望这场比赛不是为胜者而办的,而是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说得多好,他的父亲艾萨克·斯特恩创办了这档比赛,从一开始就创立了咨询这一环节,始终得到评委和选手的一致好评。

    看来,我们的各项比赛要真正把斯特恩父子的理念和实践学到手,得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加强评委队伍,明确评委职责,提高评委水平。评委不只是打个分,而是要引导选手 “知其然”还要  “知其所以然”,真的给大家明确的评价和有效的指导。 “近距离”的 “一对一”不可能,可以先搞些点评、互动、辅导,逐渐提高起来。二是端正参赛动机。参赛时为了实践和提高,不要被一些偏邪的功利目的牵着鼻子走。胜不骄、败不馁,一次比一次有收获,就能茁壮地成长起来。

    总之,评委对每位选手都应有巨大的热情和深挚的爱心;而选手,对参赛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坚强的意志和谦虚的对待。只有这样,斯特恩所希望的 “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的前景,才能有逐渐实现的保证。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