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22日 星期二
5
上海市重大先进典型专题发布第四季幸福奋斗者

吴昕———

与死神抢时间就要“快准狠”


    ■本报记者 郝梦夷

    吴昕,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随车急救医生、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医德标兵”。一年365天,177天坚守在院前急救第一线,近50天忙碌于院前急救知识普及志愿服务。多年荣居“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年度心肺成功率最高的医生”。

    20时35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铃声骤然响起。

    “远景路69号敬老院。”吴昕挂了电话,抓起15千克重的急救箱,径直跳上救护车。已坐在驾驶室的司机沈骏一脚踩下油门。

    20时42分,吴昕奔入敬老院。96岁江阿婆生命垂危,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口吐白沫。5秒插管、注射肾上腺素、胸外按压……但,心电图上依然是直线。

    20时49分,心肺复苏已进行三分钟,心电图上波动依然不稳定。吴昕脸上开始渗出汗珠。

    20时55分,“心跳恢复了!”伴随着这句话,江阿婆被吴昕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长舒了一口气,甚至没来得及擦一下脸上的汗水,立刻和急救员、司机一起把患者搬上担架,飞速赶往抢救室。

    21时,救护车驶入普陀区人民医院。吴昕这时才有机会歇一口气。

    吴昕是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随车急救医生,是与死神抢时间的人。这是他今年第六例成功完成的心肺复苏。有时候决定生死的,就是心脏停跳后的那几分钟,因而急救中心随车急救医生被称为“能使病人起死回生的人”。

    心肺复苏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心脏骤停后四分钟,是救治的最佳时间,一分钟之内实施心肺复苏术,成功率在90%以上;四分钟内,成功率仅为20%左右,而且很可能已经“脑死亡”。

    15年来,吴昕成功完成了院前心肺复苏100余例,多年来都是“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年度心肺成功率最高的医生”。

    吴昕的秘诀是“快、准、狠”。“快”就是要快速理清病情,迅速做出处置;“准”就是要对症下药,操作准确;“狠”就是要竭尽所能,决不放弃。

    21时33分,“止园路400弄,急腹痛。”话音刚落,对讲机里传来了下一个地址,刚刚收拾完救护车的吴昕和同伴们,在黑夜里飞驰向下一个目的地。

    平均每12小时的工作时间内,吴昕就需要救治10位患者。除去抢救、交接和路上中转,他留给自己的时间不足以好好吃一口饭。

    工作15年,吴昕送过孕妇,救过孩子,也曾奋不顾身钻车底、爬脚手架、冲火场,只为能第一时间抢救患者。

    共和新路发生过一场车祸,五六十岁的老伯被汽车撞倒。吴昕将他送往医院的时候,老伯因为脑外伤昏迷。吴昕不忍留他孤零零一个人躺在急诊病床上,于是多等了20分钟,直到老伯的儿女们出现,交代了情况,才离开。因为这20分钟,他得到了工作15年来第一面写着自己名字的锦旗。

    很多人的生命因为吴昕和他的同事们而获救,但是,在第十人民医院的急救室里,锦旗只寥寥挂着四面。当他们把患者交给医生后,总是悄然离开。吴昕说:“很多患者不了解我们。但是,只要他们带着生的希望,安全抵达医院,又健康出院,我就开心了。”

    医务圈里流传着一条隐形的“拒绝链”———“如果非做医生的话,最好不要做急诊医生;宁可做急诊医生,也不要做急救医生。”和吴昕同批进急救中心的医生,如今只剩下了他一个人在坚守。

    所以,吴昕常常被问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你在急救医生岗位上坚持了那么久? 而吴昕的回答总是相同的,“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