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蓓
刘绍旭,硕士、高级工程师,上海杨树浦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浦滨江公共空间项目部经理,目前主要负责滨江南段贯通工程、232街坊、152街坊以及申阳滨江办公楼项目。“保护性改造”的思路让开发建设团队创意十足。
刘绍旭养了一只乌龟,两年多前在杨浦滨江捡的。那天,乌龟在马路上闲逛,差点被刘绍旭的车子压到。
滨江的生态也是奇了,偶遇乌龟据说是常有的事,有人在江岸捡到过脸盆大的龟壳,有人遇到过体格硕大的野生牛蛙。去年梅雨季节,好多大闸蟹拼命从水里往岸上赶,有的一路爬上了漂浮在水上的栈桥。
刘绍旭说起这些故事真是津津有味。皮肤黝黑、牙齿雪白的他,一看就是常年在工地晒的。他家在山东,1998年到同济大学读书,2002年毕业后进入原杨浦区房屋建设开发公司,参与过很多建设工程,包括商品房、办公楼、花园别墅等项目———但从没接触过水上工程。杨浦滨江贯通工程是他参与过的最特别的建设项目,几年来,他一天天看着原先割裂的滨江岸线逐渐连通,去年完成了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的贯通,今年的任务目标是大桥东侧的2.7公里。
杨浦区拥有浦西中心城区最长的滨江岸线,全程15.5公里,分南、中、北三段式开发。先期开发的南段滨江西起秦皇岛路,东至定海路,全长约5.5公里。这里的岸线自百年前工业起步之时就被用作生产性岸线,密布的厂房形成一个个断点,整条岸线从来不是一气呵成的“线”。
此次岸线贯通,杨浦南段滨江控详规划把设计要求提炼为“历史感、智慧型、生态性、生活化”几点。刘绍旭工作的每一环,都是为了将“还江于民”理念执行到位。在空间上,讲究亲水,追求岸线对公众的开放;在气质上,保留杨浦工业的集体记忆;在生态上,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不破坏既有系统———这个工程对“保护”的要求是高于“新建”的。
刚开始“上水”时,刘绍旭觉得脚在发软,大太阳天的江面反光一度刺伤眼睛,疼了一个礼拜后他开始戴墨镜上工。临水工程不比陆地,江边斜坡式的防汛墙,使得亲水平台打桩困难重重,“桩基二三十米,从上往下全是障碍物,主要是石头,还有各种水下遗留物,像沉船碎片、钢丝绳、船锚等。”
位于杨树浦路468号的上海船厂浦西厂区,曾是英国在远东地区设立的最大修船厂,有超过140年历史,因滨江开发而搬迁,留下两座空船坞和旧设备,比如登船梯、系缆桩。
改建时,施工队发现了早已弃用的百年老船排。刘绍旭当即要求停工保护,联系文物部门,鉴定船排历史价值。“结论是,它不属于文物,但有保存价值。”他又与设计方商讨,把船排作为公共空间展品,外罩透明玻璃罩,供往来行人观赏,“为提升观赏效果,后来我们又作了技术改造,安装空调、加大排风。”
人工景观如此,自然景观更不用说。杨浦滨江的整个设计、施工过程,都把“原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比如那个体量很小的“雨水花园”,并不是后天建造的,而是对地面原有的一处凹洼水坑稍作整理,就地改造成小花园。刘绍旭介绍:“地貌改造过程中,能保留的大树我们尽力原地保留,实在影响贯通的就移植到绿地内。”
守护滨江记忆的团队本身就具有创新精神。刘绍旭和同事在工程中尝试了很多新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比如采用BIM(建筑信息化管理)等手段,尝试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探索优化管理架构和团队管理模式,等等。他对这一项目心存敬畏:“滨江水岸是个特殊的地标,做项目的人要对得起历史,经得起历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