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25日 星期四
5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委员们提议,梳理并传承上海文化中的江南元素,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为都市人留存一份“乡愁”


    ■本报记者 童薇菁

    今年的上海“两会”,围绕城市文化建设的提案、讨论比往年更多。委员们积极响应作为上海“四大品牌”之一的“文化品牌”建设任务,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为人民群众创造更有品质的生活建言献策。

    上海与江南文化血脉共融。在建设人文之城的过程中,如何用好、用足宝贵的文化资源? 会场内外掀起广泛讨论。委员们纷纷表示,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梳理上海文化中的江南元素,并予以创造性地传承,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一步。

    “江南文化是什么?”这是委员们在建言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嘉定区副区长王浩委员认为,江南文化崇尚精致、精细,也崇尚开放、融合,崇文重教、理性实干的精神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越剧、沪剧、评弹、江南小调等传统民间戏曲,以及丝绸文化、非遗手工、茶文化、园林艺术等,也是江南文化的代表和象征。王浩建议,上海应该主动挖掘和弘扬优秀的、宝贵的、能够形成共鸣的“文化基因”,将江南文化作为传承、创作、推广的题材和内容,擦亮具有江南特色的文化新品牌。

    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委员认为,江南文化是“乡恋”“乡愁”,代表着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一种精神营造,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建设做顶层设计,需要更多地发动并依靠专业人士的力量,但普及、传承它们,人民群众才是中坚力量。事实上,它们本来就是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吴榕美委员建议,进一步打开各区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的大门,引进江南文化元素,让民俗学专业人才、非遗传承人和艺术家们在文化普及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江南文化的精致、理性走进千家万户。

    嘉定区政府最近在整理其文化旅游公号平台时惊喜地发现,有很多江苏昆山、太仓地区的居民自发通过这个平台“跨界”参与嘉定区的活动。王浩觉得,因为道路交通的便捷,江南地区各具文化特色的城市实际上已经串在了一起,在物理空间上形成了“同城现象”,能否在这个基础上打造更加紧密的沟通与交流?

    “通则达,达则兴。”委员提议,尽快统筹长三角文化资源,建立共享、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科技手段,实现江南城市文化服务资讯和信息的互通有无。上海市民文化节、钱塘江国际文化节、苏州七夕文化节等原先每个城市的艺术节日,可以向整个长三角地区开放,让江南文化在艺术碰撞中实现新的融合与发展。

    评弹、越剧、沪剧都是代表江南文化的艺术个体,在长三角地区的居民中能够产生强烈共鸣。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演员陆锦花委员认为,关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传承,守住历史与传统非常重要,希望上海能建立以戏曲为主体的专业博物馆,推动江南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