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举行的“何去何从:新高考背景下的物理学科”座谈会上,不少学者呼吁,作为培养年轻学子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同时也作为将在21世纪起关键引领作用的学科,物理学科的“地位”理应在大学的招考中有更充分的展现。
或许,大学是时候该伸出“援手”,帮高中物理一把了。
选物理,真的会“吃亏”吗
2017年是上海和浙江实施新高考方案的第一年,首次尝鲜“3+3”方案的2017届高中生顺利通过高考,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了大学生活。
在华东师大日前召开的座谈会上,有专家提及,在新高考中,物理似有“遇冷”迹象,选物理的学生人数出现下降的端倪。数据显示,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有29.13万考生,但选考物理的考生只有8万。
为什么在新高考的加试科目选择时,很多学生对物理不“感冒”了?“大家都觉得,选物理可能会吃亏。”在这次座谈会上,有中学校长分析,按照“3+3”的新高考方案,除了语数外三门,在其余的6门选考科目中选择3门,学生们往往会参考自己的兴趣、学习水平等多个因素,开展一番“博弈”。
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教授这样概括高中生们在高考科目选择上的“博弈”逻辑:由于新高考不分文理科,在偏文还是偏理的原则上,当然优先偏理,因为理科比文科更容易得高分,在大学专业选择上的范围也更广;而在理科加试科目上,比起学习难度相对较大的物理,当然优选生物、化学等科目。毕竟对学生来说,还有语数外三门学科在后面压阵,且最后是按照原始分计入高考总分的。而这就是在6门等级考加试科目中,物理学科遭到“冷遇”的根本原因。
物理为何如此被看重?确实有原因!
如何才能引导更多的学生加试物理? 而这种引导背后,教育界专家的考虑又是什么? 在眼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近期的一组发言,被大家频频提及。
按照朱邦芬的说法,首先要认清一点:物理学科是引领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学科。另一方面,就高中物理教学的定位看,“我国大多数理工科人才,其文史基础主要是在高中阶段打下的;大多数文科人才,其自然科学基础也主要来自高中教育。在这个意义上,国家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谁赢得高中,谁就赢得未来”。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高景从另一个维度阐释了物理学科的重要性:物理不仅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学科,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科学思维,而且体现在人才选拔中,只要用一些适合的题目,就很容易体现出区分度。
这一点其实不言而喻,对大多数理工科院校来说,物理向来是很受器重的科目。大学对加试物理的学生也偏爱有加。就在去年高考后,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曾披露:上海考生考入高水平大学的比例在20%左右,而选考物理的全部考生这个数据高达31.4%。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高校请别再“保守”了
“事实上,除了一些重点院校外,普通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要求中,也少不了物理。”座谈会上,一位中学校长直陈,中学物理选科人数的下降,除了学生存在的博弈心理外,和部分高校在招生上的“保守”也有关系。不少业界人士呼吁,若要从根本上抑制物理学科人数日渐减少的趋势,大学必须更“给力”一些。
据介绍,从去年沪上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看,只有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明确提出,学校所有与物理直接相关的专业,只接受加试物理的考生。而相比之下,还有不少偏理工科的院校,出于招收生源方面的考虑,没有明确提出让考生加试物理的要求,而是设置了比较宽泛的选考科目范围。
座谈会上,教育界人士达成共识:作为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改革,高考不仅促动中学教育和基础教育学段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变革,大学也应该迈出更大的改革步伐,进一步优化对人才的评价机制。
目前,浙江已明确提出,从2019年招生起,将引导高校理工科相关专业把物理作为选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