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易 实习生 吕恒
长久以来,有关夏天,我们的记忆里何时能少了吃食的身影?
刨冰,是夏日里必吃的一项。老底子的刨冰店,一到夏季生意火爆,有时狭小的店里坐不下,大家就只能蹲在门口品尝。可即使这样,也浇不灭上海人对刨冰的热情。
在开足冷气的点心店里,叫上一盘冷面,淋上老师傅精心调味的浓稠酱汁,再加一个喜欢的浇头,三下两下拌一拌,夏天的时间仿佛也就这般轻轻巧巧,滑了过去。
天气还将热未热的时候,上海的点心店就纷纷辟出了专卖冷面的窗口。食客们隔着玻璃欣赏着老师傅用一把长柄调羹,手势利索地往冷面上加各色调料。师傅的勺子在调料罐上熟练地翻飞,一一兑过花生酱、辣椒油、米醋和酱油,每样的分量多少都依自己手感决定,可妙就妙在———偏是如此“粗糙”的调和,总能配比出味道恰好的酱汁。
与朝鲜冷面不同,上海传统的冷面不浸汤水,是蒸拌出来的,而这一发明最早源于中华老字号“四如春”食府。据《上海志》记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普陀区一家名为“四如春”的点心店,做出了全上海第一碗上海冷面。他们家首创了先用蒸笼蒸面,再边用电风扇吹边用筷子拌冷面的做法。从此,“风扇吹凉”亦逐渐成为了普通百姓家常用的习惯,一直沿用至今。
蒸煮吹拌
功夫一点不能少
作为一道简单可口的料理,冷面最适合在夏季登场。躁动的时节,心烦意乱者多感食欲不振。冷面端上桌来,却总是清清爽爽的一盘,光看一眼,食欲就会似春笋一般冒出来。
“蒸煮吹拌”是“四如春”这家老字号冷面保持辉煌的四字秘诀。迄今已在“四如春”食府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李师傅是店里的一块“活招牌”。每日经手一百多斤冷面的他,深谙这“蒸煮吹拌”四个字里的门道:“老师傅传下来的法子很灵,但想要炉火纯青地掌握,还得踏踏实实下功夫。”
第一步是蒸。面条须选择粗细适中,并且煮后不烂、吃口有弹性的。如果面条质量不过关,那么蒸出来的面要么软塌塌,缺乏嚼劲,一夹起来就零零碎碎;要么既生又硬,黏成一团,筷子轻轻一拉就断了。若是将质量合格的面条放入蒸笼,不过十分钟,就可以借着腾腾的热气闻到一阵面粉发散的自然香。“上海冷面,不蒸就不正宗了。”李师傅一边说,一边迅速用特制的筷子挑松了刚出笼的冷面。
进入三伏天,整个后厨闷热得宛如一只放大版的蒸笼,令身处其中的人疲倦怠动,但是做冷面的小灶从早至晚几乎不曾熄火。“我们家工时分两班,下午两点的时候交接。”“四如春”食府的张经理介绍说,“店里一般要到晚上11点才打烊,很多周边居民喜欢穿着背心、摇着蒲扇,晃过来点份冷面、加个浇头、开瓶啤酒、吃个宵夜。”
蒸面后要煮。煮面讲究火候和时长,当有“咕噜咕噜”的白色泡沫浮起水面时,李师傅就会立刻用筛子一抄,随后利落地往水池一撇。不过三四分钟,李师傅就捞出了这一锅煮熟的面条,放到特制的竹筐里沥干。记者毛估估,装满这一竹筐大概需要烧两三锅冷面。
风扇吹冷,无疑是冷面制作工序里的关键。吹冷面一定得趁热,浇上一圈大豆油拌匀,然后对着电风扇猛吹,在反复的挑抖中让面散热冷却。这样做出来的冷面根根分明,表面微微收干,不硬不软,口感松落落、韧结结,滑爽又有嚼劲,完全不会黏牙。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充分吸收调味汁,完美诠释了“干蒸面”的内涵。
“好的冷面,吃完后盘底总是干干净净,不会剩一点汁水,因为酱汁全部渗进了面条。”吃了三十年冷面的老饕餮何先生说,“‘四如春’的冷面特色就在这里。”
酱汁一绝
遵循纯“古法”熬制
走进“四如春”食府,瞬间就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老上海气息:一如国营老店的那般,半花油污的玻璃明档,小方桌、大圆台面随意摆放,天花板上的一把吊扇晃悠悠地旋转;收银台前坐着的爷叔花白头发,时不时移开厚厚的老花镜端详陌生的食客;冷面窗口里的老阿姨身穿白色工作服,头戴糕点帽,熟门熟路地把面装盘……数十年未变更地址,“驻守”石泉路的“四如春”早已成为上海人记忆中的一个坐标。
吃过“四如春”冷面的都知道,除了面条的口感,最让人叫绝的当属酱汁。张经理表示,“四如春”的调料外面买不到,因为这是他们家专门遵循“古法”熬制的,选料、配比、步骤都有严格要求:“我们没有刻意创新,只是一丝不苟地按照前人的方式做。”但正是这种一脉相承的老味道,令许多回头客念念不忘。
家住光新路附近的胡媛最爱“四如春”独特调制的花生酱,每每嘴馋或是图方便,她就会逛到店里打包一份冷面,并特意嘱咐老师傅“多给一袋花生酱”。在她看来,融合了花生酱的浓郁酱汁,可以使得面条的口感更加富有层次。“小时候我很贪心,经常吵着要加好几勺花生酱,师傅看我可怜巴巴的,就会给我从调味罐里挖一点出来。”她笑眯眯地举起手中的双份酱料,一副心满意足的神情。
在经典的四样调料中,花生酱和醋的相对比例是最难掌控的,因为花生酱太多,冷面就不容易拌开;醋太多,花生酱的味道会被盖掉。不过,“四如春”的老师傅对此拿捏得十分到位,不仅能保证每一根面条均匀地裹上酱汁,而且能确保冷面拌开后不咸、不腻、不酸,反留一股花生酱的香醇味。
“‘四如春’的酱汁不稀也不厚,配上爽滑的小阔面,入口实在不能更赞。”何先生对冷面赞口不绝,“每次我都迫不及待地大口吸入,以至于有些时候会噎住喉咙。”他笑了起来,和记者打趣说,吃冷面时还应该自备一杯绿豆汤,这样可以就着绿豆汤把面吞下去。“卡在喉口的冷面终于滑入食道的一刹那,你真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浇头多变
三丝、辣肉最吃香
人均15元的冷面经济实惠,可算得上是老上海人外出就餐的一大选择。面条和酱料是冷面品质的基础保障,但冷面的浇头却可以变化多样。在“四如春”,冷面价格的不同主要就在于浇头。最贵的是23元的鳝丝浇头,最便宜的是2元的素鸡浇头,加上二两面也不过8元。其他的,诸如小排、辣肉、三丝、面筋、豆芽等浇头,均不超过9元。站在忙忙碌碌的大堂中间,记者耳边隐约传来一声吆喝:“二两冷面加三丝浇头!”———其实,最符合上海人口味的,大概仍是鲜甜的三丝浇头吧。
通常地域不一,构成“三丝”的食材也不一。“四如春”的“三丝”,是指青椒丝、茭白丝和肉丝。青椒丝的脆、茭白丝的爽、肉丝的嫩,三丝浇头在赋予冷面更多口感享受的同时,也增添了冷面的营养成分。或许正因为这是一道典型“荤素搭配”的开胃小菜,所以才赢得了许多上海人的喜爱。记者观察到,一顿午饭的时间,三丝浇头被“消灭”的速度最快,而在后厨负责现切现炒的那位老师傅也已经不知洗了几次锅。往往香喷喷的三丝浇头一端出来,马上又被抢购一空。
“三丝冷面绝对是性价比最高的冷面。”暑期在“四如春”做兼职的小江力荐道,“许多老顾客都是直奔三丝而来。在盛盘的冷面上码上三丝,舀一勺花生酱,洒上米醋、酱油和辣油,颜色丰富又色泽光亮。”
辣肉浇头也是另一款颇受欢迎的浇头。一粒粒小肉丁弹性极佳,仅仅带些微辣,最是适合不太能吃辣、喜欢甜辣味的上海宁。倘若有人酷爱素浇,混搭面筋、豆芽浇头,亦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