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
8
笔会

“把我包括在外”


    陈子善

    6月21日 阴。前个月从徐志摩珍贵影像的发现说到现代作家影像和声音的搜集保存,意犹未尽,又想起了1990年代初参与拍摄“作家身影”文献纪录片的往事。

    “作家身影”是台湾春晖影业公司拍摄的,由台湾纪录片导演、画家、作家雷骧兄执导,“巴金、冰心、萧乾、柯灵、林海音”担任“名誉顾问”,我有幸为“咨询顾问”之一。第一辑共十二集,每集为一位作家立传,时长50分钟,他们是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沈从文、冰心、巴金、曹禺、萧乾和张爱玲,都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重要作家。其中前七位都已谢世,“作家身影”只能以他们生前的照片、作品书影、手稿、日记书信、报刊资料、故居和生活过的地方、后人和研究者出镜或回忆或评论等来组成影片,以尽可能展示他们的文学历程。堪称创新的是,雷骧兄精心设计了“情景再现”环节,即根据作家生平或代表作中某个情节拍摄若干“还原”镜头穿插于影片之中,果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然而,“作家身影”最大的亮点还是采访健在的作家,后五位作家即冰心、巴金、曹禺、萧乾和张爱玲当时均健在,冰心、巴金、曹禺、萧乾也都愉快地接受采访,留下了他们的影像和声音。“作家身影”使他们的音容笑貌得以永久保存,极为难得。唯独五位中年纪最轻的张爱玲婉言谢绝,这有她的亲笔信为证:雷骧先生:

    收到尊函,感到非常荣幸。苦于体力精力不济,自己的工作时间都已经缩减到实在无法交代的程度,电视影集只好援引制片家高尔温那句名言:“把我包括在外。”仔细看了您寄来的企划书后又充分考虑过,所以没能照您所嘱从速答复,希望没太晚耽误计划的进行。您节目内要用 《对照记》 里的图片文字,本来不成问题,可径与皇冠接洽,当然光用它根本用不上。惟有遥寄最深的歉意。

    匆此即颂

    大安

    张爱玲

    张爱玲这封信以传真的方式发给雷骧兄,时在1994年8月18日。一年之后,她就孤寂地离开了人世。而在此之前一个月,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书 《对照记———看老照相簿》 刚刚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张爱玲在 《对照记》 的“题记”中说得很清楚,她把这些“幸存的老照片”整理并加上文字解说付之出版是“藉以保存”,但当“作家身影”摄制组拟采用更高的技术手段“保存”她的影像和声音而要求采访她时,她却选择了婉拒。

    其实,据我所知,“作家身影”的要求很低,只要张爱玲能在摄像机前露一下脸,说上几句话,就大功告成。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是,张爱玲并不愿配合,尽管我们也知道她当时在洛杉矶确实深居简出,几乎不与人来往,尽管她信中所说的“体力精力不济,自己的工作时间都已经缩减到实在无法交代的程度”也确是实情。值得注意的是,张爱玲特别援引好莱坞制片家高尔温的“名言”“把我包括在外”表明自己的态度。

    “把我包括在外”是句幽默的隽言,张爱玲已是第二次引用了。早在1979年2月,她经常撰稿的台北《联合报》 副刊新辟“文化街”一栏,寄表格请她“填写近址的城乡地名与工作性质”,这当然是不情之请,张爱玲也当然会婉拒。于是她写了短文《“把我包括在外”》,还对“把我包括在外”这句高尔温“最有名的名言”大表赞赏。张爱玲至少两次“把我包括在外”,性质并不相同,但她第二次“把我包括在外”,却失去了最后一次让她的影像和声音留存于世的机会。这对她本人而言,一定不会在乎,而对她的读者和研究者而言,则实在是莫大的遗憾。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