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8
社会建设

在南汇

发现一只雨中的鸟


    本报记者 沈竹士

    何鑫,原上海野鸟会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博士,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志愿者,现为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人员。

    去年10月19日,周三,城市笼罩在深秋季节的雨水中。清晨,何鑫从家里出发了。他的包里装着一支单筒望远镜、一架单反相机和一本《中国野外鸟类手册》。八点多,随着工作日早高峰上班的人流,他来到了锦江乐园。等了一会儿,他钻进了约定的包车师傅的汽车。此行的目的地,是城市的最东角南汇东滩鸟类栖息地。

    包车驾驶员是何鑫的老搭档。这些鸟类监测志愿者,要保持每月1-2次现场调查的频率,尤其是在春秋两季候鸟迁徙的时候,不管天气条件如何,错过了这个窗口期就不会有下一次机会了。毕竟,鸟是穿着“羽绒服”的,它们不怕风雨。

    快到中午了,何鑫在保护区的招引区池塘外架起望远镜。何鑫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加入了上海野鸟会,早已是资深的观鸟人。尽管天色不算晴朗,单筒望远镜的视野中仍可见不少候鸟。有只鸟停歇在水面上,何鑫察觉到一些异样———是贼鸥!

    在此之前,上海尚未有过任何一种贼鸥的观察记录。

    根据其形态特征来看,这是一只成鸟,正在更换羽毛。何鑫判断这是一种短尾贼鸥(Stercorarius parasiticus)或中贼鸥(Stercorarius pomarinus)。他和同伴赶紧拍摄照片,并翻出砖头一样厚的《中国野外鸟类手册》,翻看贼鸥目录下的图鉴进行比对。

    中贼鸥繁殖于北极地区,越冬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最南到达新西兰沿海地区,也见于南大西洋、里海和红海。与一般鸥类不同的是,贼鸥是活动于外海腹地的鸟,很少来到近海与陆地交界的地方。

    据生物学家周本湘教授记载,中国研究人员曾于1962年12月11日开始至1964年4月19日出海九次对海鸟进行调查,主要工作区域是浙江外海。1964年1月7日,研究人员通过钓捕的方法,于外海捕获淡色型中贼鸥雌鸟一只,此处距离上海的直线距离超过300公里。

    中贼鸥与短尾贼鸥形态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两者中央尾羽长短和形状不同,前者的中央尾羽末端扩大并向上突出,后者的中央尾羽则由根部至端部逐渐变细。其他区别之处主要在于中贼鸥喙形相对较为厚实,喙基部与头罩部分颜色相同,飞羽腹面与下覆羽色差明显。

    翻完书,何鑫把拍到的照片通过手机传到鸟类爱好者的微信群中。经多方资深观鸟者的鉴定,这只贼鸥被认定为中贼鸥,属于上海鸟类新记录。

    随后,何鑫驱车沿着海岸线向南,到新的检查点继续观测。中午,他们在临港滴水湖附近找了一家饭店。一定要比较的话,何鑫更喜欢到南汇、奉贤的沿海鸟类栖息地进行调查,因为这里接近城镇,容易找到地方打尖补给。如果是到崇明去看鸟,那就必须靠自己携带干粮果腹了。

    到了傍晚,一天的调查任务结束了。何鑫搭师傅的车启程返回市区,再换公交回家。

    何鑫告诉记者,上海的新见鸟种记录工作也是随着历史不断变迁的。早期,上海开埠之初,很多新见鸟种的记录来自于外国人,因为西方有博物学的文化传统。翻阅那时候的记录,可以发现当年上海的鸟类生态环境还是保存得相当好,借助并不发达的传统工具,就可以看到很多现在罕见的鸟种。后来,观察新建鸟种的工作,多由政府机关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的职员和科研工作者承担。最近几年,中国的观鸟活动蓬勃发展,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出现了很多自然科普社会组织和大量的爱好者、志愿者。因此,鸟类爱好者、志愿者以及生态摄影师参与了相当一部分的鸟类监测观察工作,使新见鸟种观察记录的来源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