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4日,观鸟爱好者李玫在南汇东滩发现一只棕腹大仙鹟(Niltava davidi),并拍下照片,为上海鸟类新记录。
这只仙鹟头部和肩部为宝蓝色,面部和背部为黑色,胸腹部至下腹部橙色并逐渐变浅,是一只雄鸟。棕腹大仙鹟自然分布于福建和西南地区的山区,在北戴河偶有记录。在习性上具有森林型鹟的典型特性,偏好于郁闭度高的林下层生活环境。棕腹大仙鹟在自然分布区属于留鸟,通常不做远距离迁徙,在上海出现的这只棕腹大仙鹟应当为迷鸟。
2016年5月28日,观鸟爱好者黄伟在南汇东滩观海公园发现一只上海地区罕见的体色以黄色为主的柳莺,并拍摄下照片。
照片经长期在中国从事柳莺研究的瑞典专家佩尔·阿尔斯特罗姆(Per Alstr?m)博士辨认,认为从外形上这可能是一只黄腹柳莺(Phylloscopus affinis)或华西柳莺(Phylloscopus occisinensis)。但考虑到黄腹柳莺的分布区仅在藏东南地区,华西柳莺则有可能扩散到华东地区,因此这只柳莺可能是华西柳莺。
华西柳莺自然分布于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四川及云南北部的海拔2700~5000米高山灌木丛及多岩山谷。华西柳莺为上海鸟类新记录,其居留型应为迷鸟。
2016年5月29日,观鸟爱好者赵海明在南汇东滩发现一只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并拍下照片,这是上海的首个蓝鹀记录。本次发现的蓝鹀为一只雄鸟,身体为羽蓝灰色,腹部、臀及尾外缘为白色。
蓝鹀属于高海拔鸟种,在中西部地区的山区有繁殖,离上海最近的分布地在浙江天目山系森林地带。偏好栖于次2000米以下的山地次生阔叶林和竹林、针阔混交林和竹丛中,在地面或岩石、幼树上活动,性大胆,在分布地不难发现。
蓝鹀在分布区是留鸟,仅有部分个体作季节性游荡,但上海离其自然分布区远,生活环境也完全不似,本次在上海观察到的蓝鹀,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2016年10月11日,观鸟爱好者罗欣在南汇东滩拍摄到一只鸦嘴卷尾(Dicrurus annectans),是上海鸟类新记录。
这只鸟卷尾形似迁徙季节在上海地区常见的黑卷尾,但其喙更厚实,背部羽色金属光泽强烈,尾部开叉相对较浅。根据其腹羽的白色羽端看,这是一只今年出生的鸟。
鸦嘴卷尾在我国自然分布于西南地区,在湖南和广东也有零星记录,这种鸟的数量不多,在原分布区也很少见。鸦嘴卷尾很少迁徙,在分布区相当本地化,此次发现的幼年个体可能是繁殖后游荡至此,属于迷鸟。
2016年10月19日,水鸟监测志愿者何鑫在南汇东滩的水鸟招引区内发现一只贼鸥。这只贼鸥当时停歇在招引区池塘中,当 时判断其为短尾贼鸥( Stercorarius parasiticus)或中贼鸥(Stercorarius pomarinus)。另有观鸟者拍到了清晰的照片,随后两日,均有观鸟者在同一区域发现了这只贼鸥。
图片如无说明均由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