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声”与实施的“序”配套融合,成为中山小学“古琴雅韵”的规范。
完善管理师资保障
完善古琴社团的各项制度、人员职责、校内外辅导员以及家委会;这些都是古琴社团正常运营、有效运作的保障。安排好周末古琴上课时间,安排好平时练琴时间,加强教师的指导,提高古琴社团的学习效果。
古琴雅韵社团在区教育局与文广局的支持下,与素园琴馆合作共同完成相关的培训工作。学校聘请上海音乐学院的专职古琴教师每周六为社团学员进行授课。同时,学校高蕾、王晋妮、赵轶男三名音乐教师也与学生同步进行古琴演奏的学习,并在平时放学后组织学生们在学校进行练习,保证每周学习的质量,提高社团的学习成效。
成立社团培养精英
自主报名,确认名单。针对古琴学习的难易程度,学校最终决定从三年级中选拔优秀的学员加入“古琴雅韵”社团。该社团每学年进行一次招募活动,每次招募50名学员。学生通过自主报名进入试学阶段,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后再由授课教师根据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进行筛选,最终确定社团新学员名单。
分层教学,提高实效。针对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学校对社团的学员进行分班,尽量把能力相仿的学员集中在一个班级中,方便教师授课;同时学校除了一周一次集体授课外,还针对学生的程度安排平时的练琴时间,通常都是每天放学后,每次练习半个小时,每次练琴都会有学校音乐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巩固课上所学内容,确保学习的质量。
定期考核,规范管理。为确保社团的教学成果,学校会定期对社团成员进行考核,并颁发学习奖章。每个学期末会让社员们进行交流展示,选择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曲目演奏给大家听,这样既能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演奏水平,及时调整分配,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够成为金牌社员。
编排新曲激发兴趣
由于古琴曲多数从内容和技巧上都不适合学生演奏,学生能弹奏的曲目极少,而且就算可以弹奏的曲目速度也较慢,曲调较沉闷。据此,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古文化的相同之处,决定以古诗词为素材,如《春晓》《锄禾》《三字经》《弟子规》 等等,以古诗新唱为形式编排适合学生传唱的新的古琴曲。学校和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古琴协会合作,请古琴老师针对学校提供的古诗、童谣,编排适合小学生弹奏的古琴曲。目前此项目已经成为上海音乐学院古琴系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提供平台,成果展示。达人比赛,增强自信。每年艺术节学校会开展各类达人赛,其中“器乐达人”赛为很多学习乐器的小朋友提供了展示舞台。去年的器乐达人赛中就有19位古琴社员站在了竞赛的舞台上,他们的展示既是对古琴文化的宣传,也是对自己学习的肯定,不管结果如何,当他们站在竞赛的舞台上就证明已经向自信跨出一大步!
编排作品,创新形式。考虑到古琴自身的局限性,学校对古琴的展示形式进行创新,让它更容易被人们去接受。比如学校尝试用古琴齐奏的形式一起演奏《沧海一声笑》;与吟诵相结合演奏 《秋风词》;与沙画相结合演奏 《满江红》;与舞蹈相结合演奏《酒狂》等。这些作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整合,打破了古琴独奏的单一形式,让古琴的表现方式更加多样,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理解曲中含义。
舞台表演,丰富经验。当作品排练好后,学校会尽量为学生争取展示的机会,如学校的艺术节、区级的器乐比赛、市级一校一品项目申报等。学校认为,只有在更多的舞台上进行展示,学生才会更加自信,才能收获更多的经验,才会让更多的群体感受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
特色展示扩大影响
除了丰富学生的舞台经验外,学校还开展特色活动扩大古琴项目的知名度,从而获得多方人士的认可与支持。如学校开展了“承古琴雅韵,扬传统文化”古文化宣传活动。五 (10) 班全体学生一起来到“素园琴馆”,参观古琴文化介绍馆,并在现场版 《高山流水》 的演奏下一起学习课文中 《高山流水》 的文言文片段,感受乐曲的真谛。随后学校古琴社的小学员们一起齐奏 《沧海一声笑》 《秋风词》 并与吟唱结合在一起,让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古乐独特风格的表现形式,给参观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校后学生们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表示这种学习方式让他们对知识记得更深,并更有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