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韵”与美育的“行”相互渗透,成为中山小学“古琴雅韵”的特色。
知琴史
古琴是一件“讲究”的乐器。它长约三尺六寸五分,暗合一年365天,13徽7弦,暗合12月+1闰月,一周7天。琴有头、腰、脚、尾等部位,与人相似。学生在认识古琴时,从其蕴含意义出发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看到古琴出现在电视剧中,比如金庸的《笑傲江湖》中,古琴与萧合奏《沧海一声笑》。古琴曲《沧海一声笑》指法简单,无复杂技巧,所以,老师结合琴曲特点,给学生播放了电视剧片段,还拓展了作曲家创作的心路历程,学生再次弹奏时,速度、力度和气息地运用都有了显著提高。在学习《秋风词》时,学生对作品比较陌生,老师则从诗人李白出发,让学生回顾李白的诗歌,感受“诗仙”的浪漫气质,学生不仅能弹其曲,而且知其史。
谱琴曲
在古琴社团的教学中,除了学习传统古琴曲目之外,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学校还与上海音乐学院古琴教师合作,以小学阶段课本中常见的古诗、歌曲、童谣为素材,尝试编写新的曲目,如《静夜思》《春晓》等。目前,该项目已经成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的一个课题立项进行研究。结合学生兴趣编写的新琴曲,一方面对学校古琴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建设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推广实践。
为了编写好新琴曲,学校还采用了不同的表演形式来演奏。乐曲《茉莉花》是由江苏民歌改编的古琴曲,学生耳熟能详,在创编时,学校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分成齐奏组和泛音伴奏组,学员们在熟悉乐谱之后,互相配合,体验了合作的乐趣。除此之外,学校还尝试进行轮奏、协奏等形式。这些演奏形式的创新,既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也是学校对古琴传承方式的积极探索。
唱琴歌
抚琴而歌,是古琴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充分体现了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琴歌这种形式,古即有之,琴歌是指专门用古琴伴奏的声乐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歌诗。
秉承扬其长、避其短的原则,在每周一次的古琴拓展课上,学校利用古琴社团优势,唱传统琴歌,比如《阳关三叠》《秋风词》等。通过艺术上的再现,学员们把古老的琴歌赋予了新的生命。同时,学校还在创编新曲时选择适合古琴伴奏的歌曲进行弹唱,在体现古琴独奏的特点时,不断推陈出新。为了让琴声动听,歌声更优美,古琴社团还在活动中与合唱社团合作,创编适合合唱表演的琴曲。
传琴义
在中国古代的诸多乐器中,古琴被赋予了许多的文化寓意。关于古琴的传说、典故不胜枚举,在课堂上,古琴的普及离不开与艺术课程的结合,比如与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课程的融合,又如与语文、品社等课程的贯通。学校在传承古琴的过程中,逐渐将这些课程与之相结合,以期让古琴走下高雅艺术的神坛,走进学校生活的每个角落。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中的一首古诗,唐代诗人王维用此诗来表现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后被谱曲传唱,古琴曲《阳关三叠》表现的就是这首诗。一首短短的古诗,用三遍琴曲和歌词来表现,每段乐又有所不同,使得作品的表现更加情意绵绵。学生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认识到古诗的不同表现形式,也对古琴这件乐器的表现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品社课中,有对英雄人物的描述,为了让学生感受英雄所传递的民族精神,老师选择了岳飞的《满江红》,在课堂上读诗、弹曲、解义,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与古琴有关的人和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传递得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