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
4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讨论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


    ■本报首席记者 钱蓓

    市人大代表顾立军被宝山区代表团称为“垃圾分类专家”,他是上海海淞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经理,作为专业人士参与了本次生活垃圾管理立法的前期调研和各种讨论。“民生问题人人都是专家,垃圾分类更是每个人都有想法。讨论到最后,专家反而在旁边听得云里雾里”。

    一席话说得大家会心而笑——没毛病!这个话题谁还不能说上个五分钟八分钟,你有一堆疑问,他想好了一套理论,我揣着几个旅日见闻……这个话题实在太有生活气息,一位代表说:  “我家老太太区分垃圾只有一个标准,能卖钱的就是可回收垃圾,不能卖钱的都是不可回收垃圾。”另一位代表说:  “去年我儿子去日本,当时正值中秋,他带了一盒月饼,结果装月饼的金属盒子又原样带了回来,大概在日本没找到扔的地方。”

    “真的是这样,日本真的讲究。”又一位代表说,“我曾经去过日本的幼儿园。小朋友喝完牛奶,一个个跑去水龙头下面,冲洗干净、压扁晾干。这事真的要从娃娃抓起”。

    大家都从家常经验中提炼出一些推动垃圾分类的建议。比如,用更简洁易懂的方式让所有人理解现行垃圾分类标准;要求生产者尽可能选用可回收材料作为产品包装,并参与到后期的回收利用过程中;“以小带大”,鼓励孩子们把垃圾分类作为“社会作业”,带动家庭的积极性。

    仔细研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会发现绝大部分审议建议都已有所涉及,只不过它们是以高度精炼的法言法语形式呈现。

    草案对上海目前确定的四类生活垃圾作了解释和举例,并在其后写明“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标准,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活垃圾特性和处置利用需要予以细化调整”。草案第五条在规定“市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职责”时,提出“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落实”,这里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就是指把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

    大会为所有代表准备了厚厚的好几本垃圾分类背景材料,包括相关的行业标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上海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度、特色和经验,中央和地方各类媒体对垃圾分类问题的探讨,还有外省市及海外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他山之石”等。

    有精读各类材料的非专家代表感慨,生活垃圾管理立法真是桩“讨论门槛低、其实要求高”的任务:“这事看着简单,其实知道越多越复杂。条例草案共有十章、六十五个条款,篇幅之长,在历年的民生性地方法规中也是少见的。逐字逐句抠细节审议相当费力气,这何尝不是一种科普。不过由此也说明,垃圾分类知识体系的普及任重道远。”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