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4月29日 星期一
DS7
文汇读书周报;新阅读

“伟大之史识与史才”


《邵廷采全集(上、下册)》
邵廷采撰陈雪军 张如安点校整理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版)

    ■刘杰

    由陈雪军、张如安两位宁波籍学者积十年之功点校整理的《邵廷采全集(上、下册)》已出版发行。《邵廷采全集》的点校整理,先后得到了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宁波市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的研究资助,并获得了国家古籍整理专项资助项目。

    邵廷 采(1648~1711),原名行中,字允斯。浙江余姚人。生于顺治五年(1648),卒于康熙五十年(1711),享年64岁。邵氏为宋代邵雍之后。其五世祖甄,嘉靖三十一年(1522)举人,知海州。高祖钦谕,万历十六 年(1588)举 人,知 靖 州,称廉平。曾祖易庵洪化、祖鲁公曾可、父鹤闲贞显皆姚江书院中高第。邵廷采17岁入姚江书院,跟随余姚王学著名学者韩孔当习阳明良知之学。20岁赴绍兴参与证人讲会,结识毛奇龄,大倾服,以弟子自称,往来书札问学。康熙三十三年(1694),受余姚学官之聘,主姚江书院,念鲁条次《训约》十则榜堂楣。之后他主讲姚江书院17年,因湛深的学问和高洁的操行而见重当时,卓然为姚江王学之后劲。著有《思复堂文集》《东南纪事》《西南纪事》《姚江书院志略》(主要作者)等多种。

    邵廷采是余姚先贤,“清代浙东史学派”“姚江书院派”名副其实的传承人,在清代学术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影响。其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成就在明季历史及明清学术史研究领域,研究清代浙东学术绕不开邵廷采,亦无法淡化他的学术贡献。邵廷采的史学思想上承阳明心学、梨洲史学、实学,下启邵晋涵、章学诚之学术思想,是清代浙东学术流脉的里程碑。

    《思复堂文集》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著作,保存了大量明代和明清之际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记录,对考证明清之际的史实大有裨益,尤其是关于明末清初遗民的记录,对南明文献的保存贡献很大。由于《文集》传主多为浙东人,一部《文集》实际上勾勒了明末清初浙东学术发展的谱系,为人们研究浙东学术史提供了详实的文献资料。梁启超特别肯定了邵氏的《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认为“现存的王阳明传,要算邵念鲁作的顶好”。

    《思复堂文集》同时点校收录《东南纪事》《西南纪事》《姚江书院志略》及新近增补佚文,现代学者姚名达《清邵念鲁廷采先生年谱》亦收入附录中。《东南纪事》《西南纪事》用的是列传体,是一种变化了的纪传体,即先国王传,后大臣传。这是两部创作型史著,记载了南明王朝君臣的历史。两部书纲举目张,可称信史。梁启超称邵氏有“伟大之史识与史才”,说两书“为有系统的著述”“有永久的价值”。《姚江书院志略》是一部资料汇编,收录了22篇由书院派创始人及后继者撰写的有关书院的文章,可以说是一部集体创作的著作,凝聚了邵氏祖孙三代和董瑒的心血。绝大部分为当事人及弟子们撰写,原始性强,可信度高,是研究浙东文化和姚江阳明后学的第一手资料,故史料价值十分高。

    总之,浙东学术发展到邵廷采,真正实现了浙东学术史上的三个打通:一是打通了阳明学与蕺山学  (刘宗周)之间的关系,17岁邵廷采入姚江书院习阳明良知之学。继而读刘宗周的  《人谱》,思想大进。康熙十三年(1674)在会稽陶家读书时,结识刘宗周的弟子董瑒,开始全面研读刘宗周的著作,对刘宗周甚为推崇。二是打通了经学与史学之间的关系,邵廷采撰写过《诗经儿课》(今散佚)《礼经节要》(今散佚),可见对经学也是下过功夫的。三是打通了明州文化与越州文化的联系。尤其是第三个打通,更加富有现实意义。余姚地处宁波与绍兴之间,历史上曾经归属绍兴府,建国以后归属宁波市。余姚是阳明的出生地,绍兴是阳明的安息之地。当前宁绍两地的阳明学者,也应该像邵廷采那样,联手将阳明学与阳明后学研究推向更高的层面。

    《邵廷采全集》的出版,对于全面深入了解和诠释邵廷采的学术思想、人生经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邵廷采学术思想以及明末清初阳明后学演变研究具有巨大的文献价值,对阳明心学传授的系统梳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