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
3
要闻

同济大学挖掘校本资源,精心研发一系列入脑走心的党建慕课

让思政教育从学生“指尖”深入“心尖”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防灾系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书记李昂在党建慕课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
(同济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张鹏

    印象中的思政课,学生们大都端坐在教室,老师们在讲台上慷慨陈词,时而用理论、时而用案例向青年学子传递共产党人的责任与信念。

    在同济大学,师生们借助互联网,把思政课从教室搬到了网络上,开创了思政教育的一种全新打开方式——在不到8分钟的微视频里,有故事、有态度的青年学生和年轻教师,怀揣理想和信念站在镜头前,娓娓道来一个个感动人心的瞬间。

    昨天,同济大学“学思·知行”学生党建慕课平台发布。学校通过挖掘优质党建慕课资源,组建内容研发团队,打造了一系列入脑、走心的党建慕课,让思政教育从学生的“指尖”深入“心尖”。

    “网络原住民”青睐“带感”的思政教育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首耳熟能详的诗,翻译者就是同济大学学生、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战火年代,他的哥哥在国民党担任要职。殷夫放弃优渥的生活,与哥哥“分道扬镳”,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年仅21岁的殷夫被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附近的荒野中。

    在党建慕课平台上,同济大学青年党员李博满怀激情地讲述着这段党史。他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将同济大学“小人物”感人至深的“大故事”娓娓道来。现场聆听的大学生们,不少人湿了眼眶。

    00后大学生都是“互联网原住民”,网络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传统的理论学习已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建平表示,在此背景下,同济大学学生党建慕课平台应运而生,学校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党建工作,实现党建平台智慧化、数字化、便捷化,通过引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微党课,打磨有高度、有温度的党建课程资源。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目前党建慕课平台已经积累了《入党启蒙教育微党课》《青年党员讲党课》《党员Talk》三个模块、共16个微党课视频。这些由同济大学师生原创的微党课,既有重温同济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感人故事,也有用动画、数字影像等新媒体形式呈现的理论知识,让思政教育更“带感”。

    慕课内容研发团队制作人之一、辅导员刘博认为,思政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既是“打破次元壁”的一次尝试,也是对青年学子心中困惑的解答。

    以平视角度倾听身边人所思所想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防灾系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书记李昂,是同龄人眼中的“学霸”。在同济大学求学的七年间,他曾获得40多个奖项,获批四项专利和一项软件著作权,并在顶级期刊发表了SCI论文。◆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2016年暑假,李昂与同学到家乡云南省砚山县六主村开展调研时发现,村里的孩子为了上学赶路,时常需要趟水过河,时不时有孩子落水,这让李昂心痛不已。

    “一定要为家乡人民做点什么!”次年,李昂作为项目统筹,带领五所大学的60余名志愿者利用暑假在六主村建成了一座32米长的贝雷桥,以及28米长的引道。项目前后历经一年半时间,经历了四次桥点调研、三次贝雷桥厂调研、两个月的基础施工才最终完成。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路有着太多的困难和艰辛,却又充满着快乐与感动。”李昂略显腼腆地说,“我们常常讨论修桥方案到深夜,村里的乡亲们总会为我们留灯,烧上一壶热水让我们洗漱。那时候,冬天的夜晚竟也不再寒冷,而是暖暖的。”

    像李昂这样的身边优秀党员代表,也成了同济大学学生党建慕课平台上的主讲人。他们用真实、感人的平凡小事带给同龄人启发和思考,让同学们以平视角度倾听身边党员的所思所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我觉得这样的思政教育更能贴近同学们的心,让大家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一种可以触摸得到、能有切身体会的教育方式。”李昂说。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