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4月09日 星期二
7
文汇智库

江南文化的当代价值


◆吴冠中笔下的狮子林

    ■王战

    江南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地域文化,深入开展江南文化创新研究,总结提炼江南文化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文汇智库版今刊发两位学者的文章,以期通过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当代价值,更好地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用江南文化优秀的历史财富创造引领未来。

    ——编者

    自宋以降,随着经济中心南移,江南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明清更臻极盛。上海开埠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再次绽放魅力,解读江南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共同精神家园,有助于“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

    江南文化的地位变迁史:从地域文化到中国文化高地

    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第三个高地。先秦文化是第一个高地,百家争鸣就是秦朝统一之前的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行动。国家如何治理振兴?人类怎么生活?见仁见智,百家争鸣。汉唐的中原文化是第二个高地。秦朝统一以后,皇帝基本上都在中原建都,长安也好,洛阳也好,开封也好,转来转去,基本是皇权文化。从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开始讲“独尊儒术”,而且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与支持,于是国家有了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这并不奇怪,这么大的国家需要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为皇权服务。宋代以后的江南文化是第三个高地。南宋开始,皇帝搬到临安,政治中心转到南方。其实在这以前,随着隋唐大运河的开通,经济中心已经往南转移了,南宋有80%的经济是在广义的江南。同时,文化中心也南迁了。孔子的后代来到南方,在浙江衢州有南孔府。这表明:随着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转移,南宋以后的江南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高地。而原来的江南文化,就像岭南文化、燕赵文化一样,都是地域文化。这就是江南文化的地位变迁史。

    江南文化区别于先秦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特质是什么?我认为有五点。

    第一,皇城的南移北上对江南文化有双重影响。先是南移,南宋定都南京应天府  (今河南商丘),150多年后,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到了明朝,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在前一个阶段,程朱理学发展成熟了。因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南迁后,必须要有一个叙事,朱子学从中国皇朝的角度认识,为朝廷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识形态。但是,我们发现,元朝皇帝回到北京,在江南出现了一个与皇权文化不一致的重大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孔氏南宗留下来后,在江南民间讲学,传播儒学、兴办教育,江南书院勃兴,与农耕社会结合,为老百姓提供精神食粮。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上,王阳明的经世致用之说诞生了。

    第二,移民文化,这是区别于先秦和中原文化的。比如在河南、山西,基本上都是本土文化,但是江南大部分人是从那里过来的,我的祖先就是从太原过来的王家,这就是移民。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是有重大差别的。如果从现代经济角度看,某种意义上是移民社会造就了市场经济。这至少可以解释,为什么大运河开通后独富了江南。

    第三,由上述条件进一步带来了三教互鉴的宗教文化。从唐朝到宋朝,发生过两次大移民,下江南,一家子,甚至一个村庄的人都出来了,离开故土,一路上有多少无言的伤痛?内心如何安顿?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怎么和自然相处?怎么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村庄和村庄之间的关系?三教互鉴,或者说三教融合的宗教文化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前,在北方是三教并存。比如元代,藏传佛教是统治阶层的主流宗教文化,其他教派虽然也是可以并列的,但是各教派没有融合,没有沟通。为什么在江南可以互通呢?因为这是人们安身立命的需要。怎么对待苦,怎么对待病痛,怎么对待生死……佛教解决了内心安顿的问题。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天人合一……道教解决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儒教则解决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告诉人们如何和谐相处。一个移民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就能够安身立命了。这也是江南人为什么这么勤奋的原因。历史上的中国江南曾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地区。

    江南文化的价值观:“信义仁智礼”与“士商工农”

    第四,远距离商业发展造就“信义仁智礼”的品德。江南兴起的儒学和中原文化有区别,商品经济改变了社会伦理道德法则,原先的“仁义礼智信”,变成了“信义仁智礼”,排列顺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和大运河有关系。大运河带来南来北往的大宗贸易,产生了儒商。浙商、徽商把“信”放在第一位了。这与农村家族里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不同。农耕社会的信义仁智礼,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仍然可以与时俱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有近14亿人口、9000万党员、1亿多宗教人口,思想觉悟不尽相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长期过程。新时代赋予“信义仁智礼”的内涵是:信,即社会诚信与商业信用;义,即民主法治界定的社会公平与正义;仁,即由爱敬为基础的“熟人之仁”扩充为社会关爱;智,即睿智的包容,和而不同;礼,即对前面层层递进的人际关系以礼仪加以规范。这些内涵作为老百姓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既有历史传承,又大道至简,听得懂记得住,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版,也可以走出国门,形成文化软实力。

    第五,江南进而形成“士商工农”的人生价值观。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第一是考状元、当官,第二是务农,第三是手工业,第四才是做个小商贩、小商人。但是自从有了大运河以后,商业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在江南,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变成了“士商工农”。这个价值观的改变非常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江南出的企业家最多,比如浙江就出现了很多知名企业家,因为在他们的价值观中,经商、办企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上述五点是江南文化区别于先秦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特质。把这五点归纳起来,也可以解读王阳明的“经世致用”之学了。儒学其实已经不纯粹是为皇权服务了,已经有为老百姓提供精神食粮,为农耕社会提供伦理道德规范。

    今天,上海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其中一项就是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说,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江南文化的五大特质构成了长三角共同的精神家园。更进一步说,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因此,在我们打造文化品牌的时候,应该让江南文化惠及“一带一路”,在“一带一路”当中形成“民心相通”的文化共识,进而打造一个共同的东方文化价值观,比如信义仁智礼、和而不同的文化。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叙事,也有今天和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海派文化是江南文化3.0版,起点是“土山湾文化”

    我认为海派文化的起源是在明末,发轫于利玛窦和徐光启在土山湾的翻译工作,他们一个懂西文,一个懂中文,在翻译介绍西方知识成果的同时,也把很多中国好的东西翻译到西方去。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前期,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比如《赵氏孤儿》对欧洲戏剧的影响,科举制对欧洲文官制度的影响等等。因此,我认为“土山湾文化”是海派文化的起点,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没有文化交流,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在中国传播。所以《共产党宣言》在上海翻译出版是很自然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也是顺理成章的。

    海派文化不仅仅是上海文化,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江南文化演进的第三段、江南文化3.0版。海派文化也不是小资文化,只有徐志摩和张爱玲,这是不对的,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海派文化源于江南文化,特色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具有契约精神的商业文化。我们应当以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涵养上海文化品牌。认识清楚这一点,对我们确立文化自信,打造“上海文化”品牌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作者为上海市社联主席、教授,本文据  《探索与争鸣》“重新发现江南:新问题与新路径”圆桌笔谈修订)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