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3月21日 星期四
12
笔会

味道


    朱红

    三月的第一天,接到婆婆去世的消息,带着上完课的孩子,我们匆匆赶去福州送别。人来人往的火车站,高铁窗外转瞬即逝的天光,五个小时的车程,一路适于回忆。

    婆婆九十,年长我46岁,几乎相隔两代的年纪(事实上,她的外孙女也略长于我),让我们婆媳相处中仿佛有了几分祖孙的感觉。记得我和先生相识不久,他寄回家一张我的照片,说是家人一看就明白……看着那么年轻的我,当时的婆婆是怎么想的呢?后来忘了问的我,却记得第一次上门去,她给我做的福州家常菜——新鲜肥美的蛏子、香喷喷的牡蛎煎、花菜与梭子蟹同炒的白馃、清澈的鱼丸汤……印象里的味道,聚春园、四海春那些宴席上的佛跳墙、海鲜珍味都不能比。

    日后请教婆婆,她殷切地教我这个小儿媳妇福州菜的做法:

    “把蛏子一个个竖着插满碗里,中间加片姜,浇上黄酒,隔水蒸就好了!”

    “鱼丸汤里面洒上一点胡椒粉,再加一点葱花。”

    “你要不要带一点肉燕回去?不包肉只切成片,煮汤也很好吃。”

    ……

    我点头一一记下。可惜上海没有福州那么肥白的美人蛏,这里买的鱼丸也没有馅,每回我只能带着对福州菜的赞美和念想依依离开。节日问候电话的那一头,婆婆总会来上一句:“今天有没有煮几碗?”

    我没有学到婆婆的地道福州菜手艺,不过二人的日常伙食总得应对。厨艺大涨的时候,是随先生访学哈佛燕京的那一年。少了上海大小菜系餐馆罗列的便利,记忆中家乡的味道就来得更为鲜明。婆婆给的蛏干剩下半包,随我们漂洋过海,居然海关也放行,一直带到了波士顿,炖排骨的时候,放上几粒,熬成浓浓的一锅乡味,引来朋友的赞美。在排骨汤升腾的热汽中,先生回忆,高考之前身材瘦小不足百斤的他让婆婆心疼不已,天天为他开小灶——就在用高压锅压出来的肉汤里,蛏干带出无比鲜美的滋味——一顿汤又一顿汤,就这样他体重果然达标了!

    从波士顿返回上海的一年后,婆婆得知了我怀孕的消息,想着年过四十的小儿子终于要当上爸爸了,婆婆的心情肯定是雀跃的,六月的黄梅雨季,她飞过来看我。除了福州传统的肉燕粉干之类,她还带来了一大包永泰的李干蜜饯。也许,生育了七个子女的她,以自己的经验惦记着可能胃口不好的我,“李干很好吃的啊!”我看见黑色的果肉厚厚的,它们散发出酸甜的气息,让人闻了忍不住流口水。但将为人母的紧张情绪,加以搜寻了一堆“怀孕须知”类书籍上的忠告,书呆子的我笃信那些蜜饯含有防腐剂对宝宝不好,一个都不敢放进嘴里,后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先生吃掉了……日后,和孩子说起,我总是反省当年不懂事的自己,那酸酸甜甜的滋味里面是婆婆的一番心意……

    有了孩子的时光,渐渐地越发忙碌,从幼儿园到小学,周末和假期的日子我开始盘旋在上课接送的路途,福州大都只能在家有喜事的时候赶回去,与婆婆的联系多在电话的问候里。但让我欣喜的是,每次回去喜宴聚会,总看见她穿着我买的真丝衬衣啦,毛衣啦,外套背心啦,仿佛在体贴地告诉我她的喜欢。牙口吃不动什么硬菜的婆婆,就那么看着一大群儿女孙辈,围绕一起吃饭,时不时地要我们尝尝这个,那个。

    前年的春节,我们带着孩子回福州拜年。从小不在奶奶身边长大的孩子,或许真的因为血脉相连,几年未见却并不和奶奶生疏。年纪大了久不下厨的婆婆不声不响为他做了福州的线面,细细的米粉丝,味道还是和我当年吃到的一样好。离开的时候,她塞给孩子喜欢吃的橘子,又恨不得这个那个都让我们一起带回去,恋恋地和我们告别,“下次再来啊。”走下楼,正准备出小区门,我回身一望,却发现白发的婆婆站在阳台上探身看着我们离开,看见我们转身,还向我们挥了挥手。

    原本以为孩子小升初结束可以休息一下的我,却发现时间越来越满,满得连假期都在奔波,无奈只能先生隔一阵子回福州看望。而对于我来说,那一次挥手,原来就真的是和婆婆的永别……

    今年的三月,好像哪里都是阴雨连绵。我们匆匆而来,见了婆婆最后一面,又送她至墓园。各种仪式之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一大群聚在了一起,新鲜的海味,甜美的芋泥点心……福州菜的味道还是那么好,而杯盘之间,人影来去,我却忽然感到了一个人的不在。这一次离开,我们没有回头,明白那里不再有一个妈妈、婆婆、奶奶的挥手。

    在马路对面的水果摊,我拉着孩子的手,买了十块钱的余甘子。这像绿葡萄般的小果子,嚼在嘴里,初时苦苦涩涩的,但慢慢地,会有余味滋润心田。

    三月里余甘子的味道,就是回忆的味道。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