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3月18日 星期一
DS3
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

不随时尚,独树一帜

——从茅盾给陈白尘的一封佚信说起


茅盾与他致陈白尘的佚信。

    ■钟桂松

    自1957年起,作为文化部长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格外关心和培养业余作者中冒出来的年轻人。他大量阅读全国各地的杂志,从中发现各行各业的年轻作者,以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经他点评的作者,有的就此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茹志鹃、王汶石、杜鹏程、林斤澜、万国儒、玛拉沁夫、敖德斯尔等1949年后成长起来的作家,都曾受到茅盾的点评和鼓励。

    笔者最近发现一封茅盾于1959年1月14日致陈白尘(1908—1994)的佚信,其内容即围绕茅盾点评1958年全国各地文学杂志上发表的文艺作品。

    白尘同志:

    来信敬悉。关于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等问题,最初只想略谈几句,后来一写多了,这才分段并加小题,但总题目却是早定的,想想也可以,现在您们认为改一改好,那么,便改为《短篇小说的丰收和创作上的几个问题》或者《从短篇小说的丰收看创作上的几个问题》;前者一般些,但如用后者也有些不大完全、切合之处。如何,请决定取去。

    《鸭》等估价问题当略改。最初不打算提到《鸭》,后来一想,作者是个农民作家,而且在湖南很有名,所以还是提到了。《普通劳动者》我也很喜欢,而且王愿坚在文中别处尚未谈到,应多说几句。《新结识的伙伴》我看不如作者其他的佳作如《大木匠》《米燕霞》(而且文中谈王汶石的地方已经很多),因此,不拟多谈。匆复顺颂健康

    雁冰  一月十四日

    陈白尘是江苏淮阴人,著名剧作家,时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他年轻时,同样是通过写小说走上文学道路的。上世纪30年代,陈白尘的短篇小说《小魏的江山》被茅盾选入《1936年短篇佳作》,让28岁的陈白尘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终身从事创作的信念的”。所以,陈白尘在抗战前就认识茅盾。

    1944年,陈白尘在四川成都编《华西日报》副刊时,茅盾为他写过  《祝圣陶五十寿》优美的祝寿文。这是茅盾为同辈朋友写得非常精彩、优美的一篇散文。

    1949年后,陈白尘调北京从事戏剧研究和创作,1957年11月调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1958年底,《人民文学》杂志向茅盾约稿,希望他对1958年全国的文学创作谈点看法。茅盾将自己阅读全国各地文艺杂志作品的看法,在1959年1月整理成三万多字的长文,即发表于《人民文学》1959年2月号的《短篇小说的丰收和创作上的几个问题》。该文分五个部分,分别为“一鸣惊人的小小说”“丰富多彩的劳动人民英雄形象”“关于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关于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和“提高工作中的两个问题”。

    这篇文章明显留有时代的印记。难能可贵的是,茅盾这位文学巨匠为31位作者的作品进行点评时,不随时尚,独树一帜,其中有20多位作者是名不见经传的工人、农民作者。更为难得的是,在当时奉工农兵为至尊的时代,茅盾对这些在文艺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包括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并不因为其作者是农民或工人,而一味迁就。

    比如,湖南农民作者刘勇在1958年11月号《人民文学》发表题为《鸭》的短篇小说,这在当时颇不容易,茅盾开始点评时,并未评论该短篇小说,但在后来写作《短篇小说的丰收和创作上的几个问题》时,仍提及了这篇小说。不过,茅盾并未因为作者是农民随大流盲目表扬,反而批评这篇小说有“原则性错误”。他在简要介绍小说故事后,提出“既然要写成小说,就不能不有所提高,而不能照真事依样描写;照真事直描是自然主义,而产生自然主义的根源也还是立场、观点、方法的问题”。在茅盾这篇回顾1958年的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文章中,对这位农民作者作品的批评可以说是最重的,这也是他对《人民文学》杂志上195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中最不满意的。在当时的语境下,茅盾这种不随时尚的态度很易授人以柄。

    即使对已很有一定成就的作家,茅盾同样观点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当时,王汶石已是有名的青年作家,茅盾在文中对他的《大木匠》《新结识的伙伴》《米燕霞》等小说进行点评,同样直截了当地说:《大木匠》和《新结识的伙伴》“两篇之中,我尤其喜欢《大木匠》,它不但出色地塑造了大木匠,并且也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其它几个次要人物。《新结识的伙伴》用两个性格相反但同样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物作对比,可是我觉得对比之下,张腊月的投影太浓了,使得吴淑兰相形见绌,当然,《新结识的伙伴》的结构和文学语言同主人公张腊月的性格取得了很好的配合,这一点,是《大梦匠》所不及的”。

    所以,茅盾在给陈白尘的这封佚信中说:“《新结识的伙伴》我看不如作者其他的佳作如《大木匠》《米燕霞》。”可见茅盾不人云亦云的态度十分鲜明。此处茅盾所说《米燕霞》,是王汶石发表于1958年第四期《收获》杂志的小说,茅盾认为“有它独特的风格”。王汶石后来回忆当时茅盾的点评,称赞他“不随时尚,独树一帜”,在那时确属难能可贵。

    在《短篇小说的丰收和创作上的几个问题》里,茅盾点评了不少农民和工人作者的作品,有鼓励也有批评,比如他对于农民作者冯金堂、高凤阁、良亚、申跃中、刘勇以及工人作者虞建程等。可惜的是,在特殊时期成长起来的这些作者,后来大多数杳无音讯也没有更多建树。这是当年茅盾没有想到的。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