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2月24日 星期日
2
要闻

浦东新区发布总部经济经典样本,总部企业集聚已成区域高质量发展引擎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让企业“暖心”


    ■本报记者 唐玮婕

    “政府部门一直与企业保持互动,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地也抓得很紧,让我们心里特别暖。”来自丹麦的涂料供应商海虹老人选择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北亚区总部,公司商务总监古志军在谈到浦东新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时颇有感触,“涂料行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特别大,但我们非常有信心,原因就是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上海发展的潜力。”

    浦东新区日前公布年度总部经济十大经典样本,包括海虹老人在内的一批优秀内、外资总部企业入选,展现出浦东总部经济根深叶茂并持续向高度、广度、丰富度发展的总体态势:截至去年底,浦东新区已集聚各类总部企业超过60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4家,约占全市总量的半壁江山。总部经济能级不断提升、功能不断叠加、模式不断创新、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浦东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总部企业集聚也是浦东新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力证。

    跨国企业和国内大企业设立全球性研发中心最集中区域

    最新数据显示,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去年站上万亿元新台阶,实到外资达81亿美元,全社会研发经费(R&D)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提高到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经济整体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其中总部经济集聚成为一大重要标志。

    跨国公司丹纳赫此次也入选了浦东新区年度总部经济十大经典样本。这家企业落户浦东新区超过十年,在创新、本土化和多元化上持续发力,成长非常迅速。“我们在浦东新区的总部相当于整个公司北亚区的大脑。”丹纳赫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推出一系列新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上海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的各项举措也令人振奋,我们会充分利用这些新政扎根浦东。”

    总部企业还成为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的动力源泉。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100强企业中已有76家在浦东有投资,《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也有100家在浦东设立了创新中心、研发中心,浦东新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设立全球性研发中心最为集中的区域。

    在全国首创政府集成服务市场主体新模式

    作为多措并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浦东新区在全国首创政府集成服务市场主体的新模式。目前,浦东新区已经建立跨部门对口联系人的联动协调机制,囊括市商务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及浦东新区的十多个部门,形成了百余条服务总部经济的便利措施。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为第一批经上海市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来,已经从照相胶片和相机制造商转型发展为在影像、医疗、印刷、高性能材料等多领域创新发展的跨国企业。富士胶片副总裁姚佳锋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努力探索新业务、新模式,这一过程要不断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可以说我们正是浦东各项便利化措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受益者。”

    “七个一”服务举措打造服务总部经济发展生态链

    优化营商环境不是无的放矢,浦东新区在深入研究美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营商环境以及在对浦东总部企业大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目标——改单一服务模式为综合性模式,打造服务总部经济发展生态链。

    聚焦国家战略,这条生态链共有三大关键词——赋能、融合和共赢:不仅要在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企业文化辅助、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赋能”企业,不断促进央企、民企、外企的创新融合,推动长三角产业联动,促进“一带一路”合作的区域融合,同时,还要促进政府服务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企业之间资源匹配,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具体操作中,“七个一”服务举措即将酝酿推出,包括一个赋能工具包、一份协同创新地图、一个总部资源库、一个线上App平台、一个生态链联盟、一个企业权益协调保护中心、一个总部服务品牌集群。

    专家点评

    营商环境建设要“润物细无声”

    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徐建

    只要市场存续、企业运营,就必然存在营商环境改进提升的空间。当今社会,产业更新迭代、跨界融合趋势迅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持续涌现,对既有环境必定提出新要求。因而,营商环境的优化不是一时之策、短期之计,而是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长期方向。

    从简单走向复杂,从特定所指走向综合整体,营商环境建设必然要朝着“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迈进。营商环境好不好,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足够广和多的市场机会,最终的标准在于能否赚得利润。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程度给予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各类企业进得去、施展得开。

    在构筑好普适性营商环境框架的前提下,要聚焦主导产业、重点行业和市场主体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开展精准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形成大营商环境体系下的营商环境小生态系统。

    随着创新日益成为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地位加速确立——人才在哪儿,创新火花就迸发在哪儿,产业就在哪儿勃兴。对于浦东新区乃至整个上海而言,营商环境一定要围绕人做文章,聚焦人的感受度、满意度,把教育、医疗、养老、人文等综合环境要素纳入营商环境体系。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