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24日 星期四
8
教科卫;公告

上海科学家培育世界首例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


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苏州)研究平台内,克隆猴新成员们正在“育婴房”内成长。 本报记者 袁婧摄

    本报讯(首席记者许琦敏)在宣布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诞生一年之际,上海科学家再次宣布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今天,我国顶级综合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了相关系列研究论文。

    生物节律俗称“生物钟”,雄鸡报晓、蜘蛛半夜结网、向日葵清晨开花……自然界中的生物大部分都按照时间节奏来调节自身活动。科学家已经注意到,现代生活所带来的人类生物节律紊乱与睡眠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糖尿病、肿瘤,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

    然而,由于小鼠、果蝇等传统动物模型与人的昼夜活动周期、脑结构和代谢速率等存在显著差异,极大制约了生物节律紊乱相关疾病机理和诊治手段的研发。因此,建立与人类最接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迫在眉睫。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脑认知与类脑前沿研究”和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全脑神经联接图谱与克隆猴模型计划”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多努力,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起了一批节律紊乱的基因编辑猴和克隆猴。通过这批生物节律紊乱疾病模型猴,科学家已经发现其体内与炎症、抑郁等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

    该成果表明,中国正式开启了批量化、标准化创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崭新时代,将为脑认知功能研究、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药物研发等提供新型高效的动物模型。该成果的应用有助于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将极大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加快我国新药创制与研发。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