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记者 陈晨
在“一步一景,十步一史”的永嘉路上,永嘉新村俨然是个传奇。七十多年来,这里的几百户居民沉淀下无数可以一品再品的故事,而其中最为动人的:还是那些比岁月还要绵长的亲情和邻里关爱之情。
新村里有这样一家人家,夫妇俩养育了八个孩子。男主人丁绍曾努力工作、孜孜不倦,广受赞誉和尊重。女主人吴于芳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美德。两人努力经营下,十口之家生活安逸有序。值得一提的是,男主人于1958年手拟了一份“家风家训”,成为家庭生活的首要准则。
“左邻右舍多关照,有商有量,团结互助好;耐心学历不急躁,提高觉悟,保证学习好;公共福利认真搞,敢说敢做,里弄工作好;身体健康很重要,早睡早起,清洁卫生好……”如今,这份带着时代印记的家训跨越时空,依旧温暖着丁家人。
今年,吴于芳老人正逢一百岁,依旧坚持为贵州贫困地区孩子编织毛衣:“这份家训在,我们一家人就在,始终团团圆圆、齐齐整整。”
永嘉新村见证了无数阖家团圆、绵延情亲,更见证了那些同样深厚的邻里之情。
由于永嘉新村建造初期,居民大多为银行职员和高知分子,不少人既是邻居,也是同事、同学,这种特殊的关系,支撑起新村里居民之间紧密而深厚的家园情感。
邓家和任家,便是邻里情的典范之一。居民邓先妍回忆说,她家于1949年搬入新村,任家住在隔壁,两家由此结缘:“我们两家拆了墙是一家;不拆墙也是一家。”两家的小孩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每日一起玩耍做功课。两家人也一直有着彼此家门钥匙,方便相互照应。
多年前,任家老先生过世,其子女远在外地,邓家便承担了关心和照顾任家阿婆的重任。任家阿婆曾数次进医院抢救,每次邓家的兄妹俩就轮流前去医院照顾老人。任家阿婆在家休养时,每晚六点,邓家小妹都会准时去照顾阿婆,帮她料理家务、读书念报。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任家阿婆过世。“如果不是邓家细致照顾,妈妈撑不到90岁。”任家阿婆的女儿曾经动情地说。
居民金筱佩1971年嫁入永嘉新村,多年来一直和丈夫、儿子、婆婆共住在20平方米的房间里。“宁求心宽,不求房宽”的一家人相互关照,婆媳间从未发生过矛盾。婆婆过世后,金筱佩又主动和楼下独居老人蔡继珍阿婆结成了对子,悉心关照起老人的饮食起居。
金阿姨保存着蔡阿婆存放的家门钥匙,每天一早,她都陪着蔡阿婆在小区里遛弯活动筋骨,帮老人倾倒垃圾。每次和丈夫出门采购,也会捎上一份带给蔡阿婆。阿婆一旦身体不舒服,她总是第一时间前来照顾。
在永嘉新村,这类互亲互爱的故事还有很多。尽管岁月变迁,不少老居民搬离,新居民涌入,但亲如一家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历久弥新。
就如居民所说:“我们永嘉新村邻里之间没有隔阂,就像一大家子,互相照应的事情不胜枚举。有些居民去了国外,但国内的银行卡还会寄放在邻居家里。”
题图:吴于芳和八位子女的最新合家欢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