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2
要闻

临港未来城市论坛上,与会专家建言上海加速提升科技和文化影响力

用好两个扇面,提升世界影响力


论坛期间发布了港城广场未来城市示范街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临港主城区一个集聚办公、住宅、商业、酒店、图书馆的复合型社区(项目效果图)。

    ■本报记者 沈竹士

    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既是上海城市愿景,更是国家发展战略。在昨天举行的临港未来城市论坛上,上海2035规划核心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等与会专家学者提出,面向上述目标,上海要着力补短板——在继续提升经济影响力的基础上,加速提升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在继续优化物质资本的基础上,加速优化体制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

    全球城市排行榜中,上海地位逐年上升

    唐子来对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当前坐标进行解读。通过考察各类全球城市排行榜,可以获得三个结论:

    一是在各类全球城市排行榜中,上海的地位都在逐年上升;

    二是在全球影响力中,上海的经济影响力显著高于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

    三是在经济影响力中,上海的门户城市属性(境外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所在地)高于中心城市属性(本土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尽管在沪境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不少,但亚太地区总部占比较低,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比如,在日本森纪念基金会发布的2015年全球城市实力指数中,上海在可达性和经济领域表现较强,分别为第7位和第9位;在研发和文化交流领域表现一般,均为第16位;在艺术家和研究者排名中表现一般,分别为第14位和第22位;在宜居性和环境领域表现较弱,分别为第22位和第39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提出相似的观点:在城市核心竞争力中,上海的源头创新能力表现一般,城市文化软实力偏弱。

    专家们认为,上海当前的坐标是门户城市,不是中心城市。上海是码头,还不是源头。一项权威机构进行的国际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上海城市印象的前三位关键词是“国际化”“金融”“商务”,而“文化”在这份

    调查中榜上无名。

    不是资本吸引人力,而是人才吸引资本

    唐子来认为,上海的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偏弱,与上海经济外向辐射度较差的表现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

    他引述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一位官员对中国的评价: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城市,以往一直注重低成本的发展,通过高速发展来吸引外部投资。但是,随着从低附加值经济迈向高附加值经济,新型经济体应该从吸引资本转向吸引人才。

    他说:“未来城市肯定是以人为本的,不是资本吸引人力,而是人才吸引资本。而高标准的生活质量是城市能够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

    “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曾说,我只要把纽约城市打造好,让硅谷的人才喜欢在纽约生活,那么硅谷的企业——无论是苹果还是脸书,必须搬到纽约。目前,硅谷科技公司向纽约等大城市迁移的趋势确实存在。”

    “科技创新氛围和文化影响力决定一个城市的活力。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才能吸引人才集聚。只有人才集聚才能诞生本土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从资本维度来衡量,上海目前的物质资本比较好,但人力资本、制度资本、环境资本是短板。”

    对于上海如何补齐短板,唐子来等人提出了建议:

    一是分阶段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在最近一个阶段,可参考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世界知名城市,从国家门户城市跃升为亚太门户城市。

    二是学习其他城市经验,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如:上海和深圳分别有七家企业跻身财富全球500强。上海七家企业中,只有一家是混合所有制,而深圳七家则全是民企。

    三是营造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环境。

    总之,面向未来,上海应发挥向外连接全球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上海的世界影响力应当从经济影响力拓展到综合影响力,上海的经济影响力应当从境外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内向集聚度,提升为本土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的外向辐射度。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