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2
要闻

昆剧电影《景阳钟》获东京国际电影节“艺术贡献奖”

对昆曲艺术来说,这一刻具有历史意义:为《景阳钟》颁奖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总干事松浦晃一郎


昆剧电影《景阳钟》剧照。
(上海昆剧团供图)

    ■本报特派记者 童薇菁

    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26日晚落下帷幕。“上海出品”的国内首部3D昆剧电影《景阳钟》荣获“艺术贡献奖”。这是中国传统戏曲电影首次参加国际A类电影节并斩获殊荣。

    对昆曲艺术来说,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为《景阳钟》颁发奖项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总干事松浦晃一郎。2001年5月18日,正是由他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中国昆曲首批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从松浦晃一郎手中接过奖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有些激动,“17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这个奖项不仅仅是颁发给昆剧《景阳钟》的,更是颁给中国戏曲的。我们要自信地在世界的舞台上唱响中国文化的声音。”

    作为颁奖嘉宾的松浦晃一郎感到无比高兴,“昆曲是中国最美丽动人的戏曲剧种之一,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感谢你们把那么优秀的作品带到东京电影节,希望两国艺术家能够继续努力,共同努力保护、延续优秀的传统艺术。”

    传统舞台艺术为骨,技术为翼,中国戏曲精品飞得更远

    《景阳钟》是上海昆剧团2012年全新打造的新编历史剧,由传统名剧《铁冠图》改编而来,讲述明末国家危难之际的民族命运。改编过程中,昆剧《景阳钟》充分尊重和保留了传统精华,从老戏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架构改编,使之成为文武兼顾、唱念并重、气势恢弘、深刻厚重的全新作品。

    “《景阳钟》是昆剧中不可多得的一个题材,我们要借着这个厚重的题材,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优秀的戏曲艺术和传统文化。”谷好好说,真正的精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上海昆剧团是全国唯一一家获得过四部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扶持项目的艺术院团, 《景阳钟》是其中的第三部,并在探索全新艺术表达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突破。

    作为上海3D戏曲电影工程中首部启动的剧目,昆剧电影《景阳钟》不仅代表了上海戏曲艺术创作、发展的高度,也代表着以传统舞台艺术为主、电影技术手段为辅,多角度推进艺术普及,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有效途径。电影在保留舞台版“撞钟分宫”“别母乱箭”等经典折子外,将时长从两个多小时压缩至100分钟,使电影的主体情节更为紧凑突出。电影力邀周长赋操刀编剧,昆曲艺术家蔡正仁、张静娴担任艺术指导。代表上海昆剧团鼎盛力量的 “昆三班”挑大梁担任主演。“梅花奖”得主黎安、吴双,国家一级演员缪斌,国家二级演员陈莉、季云峰等经典舞台版原班人马组成的演出阵容,为电影增添更多艺术魅力。

    在荣获此次东京电影节“艺术贡献奖”前,昆剧电影《景阳钟》已于2017年荣获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戏曲影片奖”“最佳戏曲导演奖”,以及“第五届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中国先进影像作品 (3D)电影类优秀作品奖”。

    这部“上海出品”的优秀戏曲电影,一路高歌猛进,征服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观众。“今天,我们将戏曲表演拍成电影,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更国际化、更高科技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谷好好说。电影导演夏伟亮也认为,以电影语言将中国优秀的戏曲作品传播出去,能飞得更好、飞得更远。

    日本观众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展现浓厚兴趣

    在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中国电影周”闭幕式现场,上海昆剧团“昆五班”刀马旦钱瑜婷,搭档“昆三班”老将季云峰演出了一折昆剧武戏经典《扈家庄》,台下观众掌声雷动。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日本著名女星栗原小卷,中国演员徐峥、海清、俞飞鸿等悉数到场。

    作为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中国电影周”14部受邀参展剧目之一,昆剧电影《景阳钟》近期在东京写真美术馆上映,前来观影者络绎不绝,其中更有不少日本当地的 “昆剧迷”、中国戏曲爱好者慕名而来。电影导演夏伟亮,执行导演沈矿,主演黎安、陈莉、季云峰等出席观众见面会。

    “听说中国有300多个戏曲种类,作为其中之一的昆曲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呢”“请介绍一下‘临川四梦’中《南柯记》的故事寓意”“如果我来上海,在哪里能听到原汁原味的昆曲呢”……对于此次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片单中独一无二的戏曲电影,日本观众展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此次,上海昆剧团成员赴日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同时,还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举办了一场交流演出,为高校师生献上了 《玉簪记·琴挑》《扈家庄》《虎囊弹·山亭》三场经典折子戏。这也是继2017年上海昆剧团赴明治大学演出后,第二次将中国悠久的昆曲艺术带到日本的高等学府。

    值得一提的是,明年就是戏曲大师梅兰芳先生赴日演出100周年,增进文化艺术的交流合作,为传统艺术的传承谋求下一个百年,成为中日两国艺术家共同的心愿。

    (本报东京10月26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