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10-11
专题

走向教育国际化:借鉴课程经验 创新探索本土化:促进教育改革

育人为本 汲取精华 厚植本土 培育特色 满足需求

——上海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文来中学
星河湾双语学校
协和双语学校
交大附中
西南位育中学
建平中学
上外西外
市西中学
尚德实验学校
复旦附中
华东师大二附中

    情景实录

    引入国际课程后的课堂变化

    国际课程的引入,为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新增了“参照系”。上海中学正在通过建设基础型课程、发展型课程、优势潜能开发型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让不同志趣、不同潜能的学生都能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

    在上海中学高一年级《基于国际课程的物理实验》课上,物理教师廖灿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球体初次弹起高度与释放高度的关系”。与以往不同的是,廖老师拿出了一张《基于国际课程的物理实验课程评价标准》。在这张评价表格上,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结论和评价、演讲展示能力、安全操作等5个方面共同组成最终的评价,且每个评价维度又分为更多细小的评价方向。

    廖老师说,“过去,传统实验课评价标准依托实验报告和考试,而国际物理课程要求实验设计情景更加开放,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借助上中“本部和国际部”同在一所学校的优势,国际部教师带着部分国际课程标准和内容走入了本部基础型课程、发展型课程的课堂,借助国际课程的优势,开拓学生思维。对此,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说:“上海中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体现了‘本土化’高水平,这是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国际课程的视野,对该校的课程建设和学生多元成长起到了催化作用。2016年6月,该校高三学生廖倩在校园开设自己的个人画展,此前,她已经被罗德岛设计学院提前录取。从高一开始,廖倩就选修了学校开设的与美术相关的发展课程。据了解,只要学生有兴趣,学校会尽量满足学生需求开设相关课程。上中教学处主任徐岳灿说,目前,上中在基础型课程之外,还开设150余门发展型课程,其中约有一半以上是优势潜能开发型课程,这部分课程提供给在某一方面具备潜能的学生选修,覆盖全校一半左右的学生。

    校长冯志刚介绍说,学校还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推进优势潜能课程开发与实践,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如与同济大学合作开设节能汽车发动机课程,“同济大学研究生研究出的汽车每耗费1升汽油可以行驶2000公里,我们的学生最初研究出的汽车可以行驶100公里,如今这一数字已达到400公里。”

    作为优势潜能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上中还开发大学先修课程,为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自己的学术兴趣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在上中,国际课程,既是国际部的“主业”,也是本部的“亮点”。

    这是与国家改革开放大势相关的 “新事物”;这是与教育走向国际化、现代化趋势相衔的 “新举措”;这是与培养懂得国际通行规则、具有中国情结的国际化人才优势相称的 “新气象”。

    国际课程在沪上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的开放程度;国际课程在普通高中试点,体现了坚持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力度。

    2010年7月,上海颁布的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 “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 “试点高中国际课程,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由外籍教师执教的课程。开展国际高中合作项目,扩大高中学生国际交流的规模与渠道,拓展高中学生的国际视野。”

    上海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办学规模。至2012年,全市已有15个区县的33所学校自发举办高中国际课程教育教学,引入的高中国际课程达到18种。

    2013年5月,上海市教委为了规范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试点工作,颁布通知,规范普通高中引进国际课程的实践与管理。规定明确:上海公办普通高中不得向国际课程班学生另行收费;国际课程班学生学籍纳入普通高中学籍管理;试点学校的课程方案、计划及其教材须经审查,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课程中的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这为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原则,指明了方向。

    2014年,上海市确定了21所高中试点国际课程,其中10所公办高中、10所民办高中,另外1所中外合作办学学校 (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将为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提供 “中外融合”国际课程教育教学服务。

    如何保证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的健康有序发展,如何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是上海基础教育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题中之义。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纪明泽认为,面对中国本土学生,如何结合中国学生的实情有效地实施国际课程项目;如何在引进借鉴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开展本土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树立为国家服务的价值观念,是亟待各所试点高中国际课程的学校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普通高中国际课程建设的一个关键课题。

    上海在国家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以教育 “三个面向”为指针,加大教育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力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的先行先试,明确提出了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的方向,借鉴国外课程经验,推动高中教育改革,为高中教育的优质打通新路。

    本土化实践,是高中国际课程走向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理想境地的最好桥梁;也是高中国际课程走近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之巅的最强阶梯;更是高中国际课程走出 “中国核、世界流”的融合之路的最佳途径。

    坚持开放,立足自身;坚持育人,发扬优势;坚持融合,辩证兼收,上海在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的过程中,进行本土化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高中国际课程建设提供了范例,为丰富高中教育内容,推动高中教育改革,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提供了启示。

    坚持立德树人: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的“主旨”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办学和课程开设,都应当把她作为根本的遵循,这也是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进行本土化实践的基本 “主旨”。

    坚守教育主权

    上海市教育功臣唐盛昌强调: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首先要有 “底线意识”,认识到普通高中的对象是我国学生,需要坚守教育主权。不能因为试点国际课程,而丢失了我国学校教育 “立德树人”、培育新人的 “起码准绳”与 “底线”。

    上海市普通高中在试点国际课程中,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无论是 “试点准入”的审批还是对已经批准试点的学校,都关注高中试点课程的立德树人导向,将学生德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根本任务,强调试点学校明确育人方向,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方式与途径的督查。在试点评估时,在 “学生生活”这一评价内容上,专门强调对学生 “应注重思想品德教育,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进行形式丰富、效果明显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国民教育来说,一些学生的出国需求是要考虑的,但这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立德树人。

    奉行 “中国核,世界流”

    在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过程中,上海坚持“中国核、世界流”的理念,处理好国际课程的学习要求与作为中国人必备素养之间的关系。坚持“中国核”,就是坚持国家意志的遵循,为学生扎下深厚的 “中国根”,坚持发扬我国的教育特色、传统,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悠久辉煌的历史,让学生理解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领悟振兴祖国大业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觉悟与责任。

    同时,又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化内涵的融入,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学习国际课程的先进元素的过程中,树立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

    在国际课程的本土化实践过程中,上海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国际课程实施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西方的思想。因此,坚持政治思想的正确性显得尤为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接受国际课程教育的过程,会形成一定的群体特征。因此,学校加强对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鼓励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走入学生心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现实困惑,分享学生成长的困惑和成功的喜悦,有针对性地研究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过程中学生思想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学校通过各种班级建设、学生会、团委和各类校园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

    【相关链接】

    格致中学 立足于“格物致知、求真务实、学生本体、创新超越”的办学理念,根植于 “厚德、博雅、明理、懿行”的育人目标,依托于 “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策略,贯穿一百四十余年学校发展脉络,开设“格致学”,帮助学生了解校史,传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致传统文化,并使之为落实国际课程本土化在中国文化层面的研究提供丰沃的土壤。学校利用格致奉贤校区的独特地理位置,依托奉贤的人文社会形态,以奉贤菜花节、风筝节,梅花节、旅游节、沪剧艺术节、音乐节等民俗节庆为载体,发挥地域优势,举办相应的文化感知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幸福感。

    星河湾双语学校 始终将 “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将学校的培养目标贯彻于学校的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课程框架的本土化实施过程中,学校努力探索以学科课程和通用素养课程为两翼的中美综合课程。学校的通用素养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通用素养,培养学生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的知识获取与融合的能力,培养其系统思维和发散创新的科学意识;通过学生个人生涯发展规划,鼓励学生聚焦个人志趣,提升其构建个人发展方向的能力;通过社会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领导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学力、修养、潜能和境界四个方面得到有效发展,提升个人核心素养,适应21世纪智能化时代的人才需求。

    坚持民族文化: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的“基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多少代人集体智慧文化的结晶,是中华祖先留给后代最珍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试点国际课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得到发扬光大,成为育人的丰富营养,是普通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的“基调”。

    传承民族文化才会更好理解其他文化

    面对多元文化的角力,学校积极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学生民族身份的形成,使其成为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现代中国人。同时,只有先把自己的文化传承下来,拥有一定的智慧,才能有能力有资格去理解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上海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让我国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发展,并且深入思考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国际课程中,为培养具有“中国心,民族魂,世界眼”的未来人才,提供可行的思路、可借鉴的经验与发展建议。

    中国课程有文化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在国际教育中显现了自身的地位与影响。上海坚持本土教育中的优秀元素,继承我国优秀的课程与教学传统及历史绵长的民族或本土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在国际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就要在顺应国际教育潮流的基础上凸显自己的民族性,民族性是国际性的基础。国际化是外因,本土化是根本,“外烁”的国际化只有回归本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达成普通高中引入国际课程的初衷,更好地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本土化生长。上海在引入国际课程的过程中,坚持本土化实施,在借鉴国际课程中的先进元素的同时,坚守本国优秀的课程与教学传统及其文化基础之上的变革与创新,而非“照抄照搬”,丢失本土教育中的精华。

    民族文化有内涵

    西南位育中学认为,在传统德育中至今仍保持生命力而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华,诸如胸怀天下、公忠为国的爱国主义,博爱大众、利人济世的仁爱伦理,刚健日新、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克己奉公、清正廉明的风范德操,志向高远、气节凛然的人格意识等,其核心在于:爱国观——责;民族观——同;道德观——仁,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予以好好地继承和发扬。

    中国文化以“仁”为特征的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精神仍具有现实意义,今天高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面对升学的压力,他们在家庭中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学校中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的恰恰是对他人、对父母、对社会的仁爱之心。因此以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精华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高中生的道德水平。

    【相关链接】

    协和双语高级中学 自2007年开办至今,一直以“中西文化融合”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将“培养学生成为追求卓越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公民”作为办学目标。2007年9月——2015年6月,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各类中华传统文化拓展课、举办传统节日活动、校园环境布置等,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开设的文化延伸课程主要是IB和AP语文课,节庆课程以春节为主,社团课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有书法、中国象棋。2015年8月以来,学校在有关课题的引领下,通过充分发掘校内资源,外聘专家等多种方式,积极开设了四大门类的传统文化课程,每门课程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进行阐述,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之课程化、体系化,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每一位中国孩子的心灵深处,校本特色初显。

    坚持核心课程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的“重点”

    课程是教育的重心,也是育人的范本。上海在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上海在探索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化的过程中,通过颁布相关文件,对课程的设置作了有利于申张教育主权,维护教育大局,有利于学生汲取健康营养的规定。

    必开四门核心课程

    普通高中在试点国际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在学校课程架构中只有国际课程系列或整体移植国外课程体系,要求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设语文、思想政治、历史与地理四门课程。在对批准试点的普通高中进行年检时,要求对这四门课程的开设、师资配备、参加学业水平考核或考察的情况进行专门督查。对落实不到位与教育质量不理想的试点学校,进行校长约谈以及给予整改意见并检查落实情况。

    上海规定,普通高中在试点国际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课程中的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四门课程,并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境外教材的审核机制

    上海对国际课程选用境外教材进行必要的审核。对试点国际课程选用的境外教材,按照 “全覆盖、无死角”的要求进行校、区、市三级审查机制。学校自查后上报给区县教育局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各区县教育局将境外教材审查材料上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由上海市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办公室以及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组织专家进行市级层面境外教材审查。重点审查境外教材是否存在与我国政治观点及意识形态相悖或有异议内容,采取禁用相应教材、拭去相应内容、对有异议内容增加补充教材等方式进行处理。

    【相关链接】

    西南位育中学 政治学科通过时政教育活动设计,引领学生关心国家发展。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等的局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一般而言,他们难以达到对复杂现象的本质认知。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面对即将走出国门的孩子,培养孩子的 “中国心”,政治课教学立足学生实践的同时,还以时事政治教育拓展和延伸政治教材教学,承担起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全面分析社会现象的辩证思维方法,致力于学生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了以下活动:

    为引导学生关心国情时事、关注世情民情,在政治课堂中,老师积极搭建学生时政演讲的平台—“一周时政秀”。以班级为单位,依据学期课时,每1-2人负责一次5分钟左右的时政演讲。演讲要求小组成员简单梳理3-5条近期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新闻,然后从中选择一条进行新闻聚焦并阐述小组观点。每组演讲后,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演讲进行点评。为体现过程性评价,在平时考核中,将时政演讲部分作为课堂参与一个重要部分。

    坚持为我所用: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的“主业”

    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化,在引入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的同时,十分强调“为我所用”,通过比较,汲取长处,服务于育人和课程优化。

    选择有影响力的课程

    上海普通高中在选择试点国际课程时,选择那些有一定影响力的,在教育发展比较领先或有实力的国家(地区)课程或国际组织设置的课程作为试点考虑的范畴。上海市21所普通高中获准开展试点的国际课程就是从这一视角出发进行考量的。上海市率先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的引领工作,明确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就在于通过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完善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增强普通高中课程的现代性、丰富性、多样性,探索普通高中引进和融合国外先进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着力培养一支研究国际课程的专家队伍、管理和实施国际课程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为培育具有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发布国际课程本土化研究课题指南

    在高中试点国际课程规范化管理过程中,上海发布了国际课程本土化研究课题指南,首批立项了24项试点国际课程本土化研究课题,提供了专项研究经费。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本土化研究内容涉及中美理科教材的比较与借鉴研究,在国际课程实施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借鉴IBDP国际课程核心元素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的研究,国内高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AP和IB统计部分内容教学的研究,国际文凭课程(IB)的普职沟通与本土化改造研究,在国际课程平台上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实践与思考,国际高中课程实施中推进科学教育课程优化的实践研究等多个主题,锻炼了一支国际课程本土化研究力量与管理团队。

    【相关链接】

    复旦附中 着眼于IB教学理念的引导和学习者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了提高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教师的国际课程教授能力和素养,近年来一直在十二个方面做出努力与尝试。如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通过学科组讨论、公开课展示等方式引导老师们转型课堂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为学生为中心,由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由学科教学目标转为学生培养目标,注重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中国老师与外籍老师结对管理班级,促进中西方老师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学习;推动学科间交叉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服务式学习等活动,让不同学科的老师们有机会相互协作、互相学习;鼓励同学科的老师、不同学科老师间的交流,创造宽松的学校氛围,鼓励老师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鼓励教师将学习过程延伸到课堂外、校园外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 《中西经济比较》有利于科目间的融合教学,这也符合学校提倡的通识教育。教育的过程也不是生产流水线,生产出同一种类型的社会人才。未来需求更多的是综合性复合型的人才,未来中国大学教育也将大力开展通识教育。现今很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需要借鉴其它学科的情况,越来越多的老师们采用学科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课程创新。而学科的设置容易阻碍思维的发展,影响创新思想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跨学科教学,高考也由3+2变为3+x,而现在又进一步打破文理界限。教育在发展,人们也在不断思考。其实自古就有这种思想, 《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西方文化中关于这一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 “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现代西方教育中更是通识教育的典范,学校在高中阶段开始有意识的开展 《中西经济比较》这样的研究性课程,让学生们开始从多学科角度看待一个问题,这里面会涉及到政治、历史、政治、文化、甚至数学,有利于适应未来对人才的要求。

    坚持借鉴融合: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的“作为”

    借鉴、融合,是教育国际化的坦途。

    上海在普通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中,注重汲取国外先进的课程经验,通过与国内良好的课程“嫁接”,以实现融合,促进高中教育教学的优质化。

    国际课程的特点

    目前,国内高中引进的主要国际课程有IB、AP、A-LEVEL等。这一类国际课程的明显特征是课程的高选择性、现代性、探究性和数字化。

    高选择性是国际课程与国内课程的显著区别,是国际课程倡导个性发展的指导思想的体现。尤其是在学科群思想指导下的高选择性体现在了课程的模块选择、科目选择和层次选择。课程的高选择性,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根据其自身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志向选择不同的科目进行学习,在同一科目中选择不同的层次。课程的高选择性,能有效地做到 “扬长避短”,让学生在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得到充分的施展。目前我国的高考改革也在不断地提升课程的选择性,给予学生选择发展的空间,而国际课程的高选择性可以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借鉴经验。

    现代性体现在课程结构的现代性设置、学习方式的现代化、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强调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和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关注学科前沿等方面。在进行本土化实施时,国际课程的现代性对于传统的中国普通高中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研究、教材选择更新、物力和技术资源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保障国际课程的现代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现代素养。

    探究性体现在国际课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实验内容的教学占到科学实验课目总课时的35%左右,许多先进的实验仪器早已引入教材和实际教学中。对于国际课程重视探究性这一特点,普通高中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一方面学校在进行本土化实施时,需要建立与之接轨的现代化的实验室,配备经验丰富的实验管理者,使实验室能真正起到作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进行探究教学;另一方面需要为鼓励教师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并通过各类校内外的培训,提升教师对国际课程对实验教学的理解,打破过去本土教育中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将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切实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体现国际课程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国际课程另一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即高度关注数字化内容整合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国际课程的理念、管理方式等都与国内课程大不相同,这就要求普通高中在进行国际课程本土化实施的过程中,关注学校的数字化环境的建设,构建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管理系统。

    选课制带来的变化

    在普通高中,进行国际课程项目的本土化实施,还涉及到教学方式的本土化。首先,国际课程的高选择性冲击着我国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课程的高选择性,选课制代替了原本的固定课程安排,而传统的行政班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走班制应运而生。走班制是指教师固定在一个教室讲课,学生没有固定教室,根据所选科目的不同而去不同的教室去听课。走班制的出现催生了小班化的教学模式。随着小班化与走班制的产生,一方面学校的教学管理需要建立新的系统以满足复杂的选课和排课的需求,做到一个学生一张课表。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由过去传统的教师授课为主的方式,变为更加生动、自由地师生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如国外实验课程教材注重科学探究,且探究的范围广泛而复杂,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呈现结果,而是通过专业的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分析误差,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借鉴有益的做法

    打开国际课程的教材,以美国教材为例,是把数学问题的解决作为课程的首要标准。由美国国家教育和经济中心与匹兹堡大学联合研制的 “学科能力表现标准”,说明了在应用学习评价方面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以及应该如何显示他们学得的知识与技能,在“高中应用学习能力表现标准”中,确立了五类能力表现的标准:A1:问题解决;A2:交流工具与技巧;A3:信息工具与技巧;A4: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工具与技巧;A5:与他人共同工作的工具与技巧。

    问题解决是应用学习的中心部分。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作为解决问题的教学,美国教师要求学生做到:在日常生活和数学情境中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探讨去调查和理解数学内容;应用策略去解决广泛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原始的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和解释;在有意义地运用数学中获得自信。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其周围世界中的作用。因此,问题解决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学具的使用、尝试和改错的方法、图表的运用、寻找模式等。在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活动是完全贯穿其中的,所以也形成了大量的实验与探究活动的素材。

    但是,尽管美国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素材的案例可供借鉴,但是全盘教授,注定会变成失败的课堂。太简单的实验与探究活动,会使人枯燥,脱离文化背景的实验与探究活动,会使人云里雾里等等。

    因此,开展数学实验与探究活动教学研究的价值在于:一是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二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三是对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一次探索。

    【相关链接】

    市西中学 在2013年引进的IB-DP国际课程实验班项目,为校本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校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初心,在中西方不同的教育发展背景下,借鉴IB-DP国际课程的先进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中的核心元素,运用到本土课程的改造中,形成一套具有现代化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校本化课程开发建设和管理机制,并将开拓尝试的经验与教训、可普及成果向全市推广。在高考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借鉴IB基于培养理念的多元化顶层设计观,科学的、高选择以及灵活度较大的课程设置,以“师生共同参与,积极探索”为原则,有计划地研究、制定和初步实施了“走班制”课程方案。

    尚德实验学校 融合部于2008年成立,覆盖基础教育全年龄段,在2014年成为上海市教委审定的21所高中试点国际课程学校之一。

    融合部办学扎根中国文化,创设多元融合的学习环境,在义务教育阶段遵循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并与IB课程理念相结合,实施融合课程。

    小学融合课程,尊重孩子内心自发的创造力,打破传统的分学科学习,采用超学科、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模式,强调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形成积极的态度,采取负责的行动。

    中学融合课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概念为驱动,教学过程基于学生的主动探究,紧密联系本地及全球背景,照顾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