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6月28日 星期四
8
教科卫

76岁的刘定一用另一种视角解读经典

数学教师研究《论语》,文理相互观照


    ■本报记者 朱颖婕

    古稀之年,本该在家颐养天年。可76岁的刘定一仍每天往返于自家和位于虹口区中州路10号的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一如17年前研究所刚成立时一般。他的案头除了一张女儿幼时的照片,就是各色书籍杂志,从理科著作到计算机图书再到儒学经典,涉猎之广,令人称奇。

    在上海教育界,身为数学特级教师的刘定一,还有 “跨学科研究第一人”之称。最近,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刚出版发行的 《论语读本》的作者。潜心精研 《论语》数十载,他以独特的数理逻辑思维和系统科学视角,梳理考订了历代注家的 《论语》注疏。

    以系统科学视角梳理考订《论语》注疏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自战国前期成书,其后世通行传本主要由东汉郑玄厘定。其后,从南朝皇侃的 《论语义疏》、南宋朱熹的《论语章句集注》,再到近世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伯峻的 《论语译注》、钱穆的 《论语新解》等,历代注疏与研究著作之多,难有经典与之匹敌。然而,在刘定一之前,鲜有人尝试用系统科学的视角和理论解读 《论语》。

    “《论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刘定一介绍,在系统科学中,任何有组织的对象都是系统,而 《论语》本就有层次分明的组织结构。首先,它是 “四书”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之一。再者,就其本身而言,一级子系统有两个,即上编和下编;二级子系统是 “篇”;三级子系统是 “章”。如果具体分解到句、字等,会牵涉到七、八级子系统。

    一位数学特级教师研究 《论语》,一般人听到这件事,或许诧异多于认可。与历代注家相比,刘定一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是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独特的数理、系统科学背景,为浩瀚如烟的《论语》注疏做 “体检”。他将逻辑学中著名的 “奥卡姆剃刀法则”,系统科学中的 “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系统的层次性” “系统拆装原理”,以及数学中的建模思想等理论运用于  《论语》解读。

    为人文科学研究引入另一种可能性

    系统科学的思维如何作用于 《论语》解读?刘定一举了一个例子。

    《述而》篇中有一句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现今人们熟悉的 “束脩”一词最早见于此。但,什么是束脩?据悉,最早的解释出自西汉孔安国: “言人能奉礼”,也就是说把束脩当作贽见之礼。之后,许慎 《说文解字》把字义固定了下来,认为“脩,脯也”。郑玄在 《论语注》中写道: “束脩,十脡脯也”,也就是十条干肉。尽管后世多位注家沿用 “肉脯”这一说法,但若将这句话和 “脩”字视为一个系统,细究之下,颇有些牵强。

    为了探底字义,刘定一翻阅了大量经典,反复辨析。他说,从古文 “脩”字来看,左边是 “人”,右上角是个“攴” (现在写成 “攵”),寓意人手执持一工具,作用于右下方的肉,指代肌肤。这个会意字足以表明 “脩”指清洁肌肤之事。而 “脩”又通 “修”,后者右下角的 “彡”是须发之属。所以在他看来, “自行束脩”应指不需要父母家人为之梳头盥洗、整装修饰,起居能够自理。

    在刘定一的研究中,人文与科学这两种全然不同的学科视角,常常能在碰撞中巧妙地形成一种相互观照,这为千年 《论语》的当代解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这种跨学科探索,或许也为当代人文科学的研究引入另一种可能。刘定一告诉记者,最近十年,他借助跨学科课程研究所这一平台,花费150小时先后向全市数十位一线教师通讲 《论语》。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