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6月23日 星期六
7
经济观察

慢热的eSIM卡技术迎来 “头部玩家”

瞄准物联网,运营商入局


    ■何佳康

    5月25日,中国移动对外发布国内首款eSIM芯片C417M,并宣布面向物联网领域开通“芯片+eSIM+连接”服务。这是eSIM卡在三个内两次成为运营商发布会的主角。两个月前,配合苹果手表3系的上市,中国联通宣布在上海、广州等6个城市推出eSIM卡服务。有细心的用户还发现,中国电信稍早前也推出了eSIM开通服务……

    对手机用户来说,国内目前支持这一功能的智能设备还只有苹果的3系手表、华为的Watch 2 Pro与联想的Miix 630等几款产品。不过,随着国内eSIM卡业务的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设备支持此项功能。

    具备先天优势

    其实,eSIM并非什么先进技术或创新概念,早在2010年时,GSM组织就曾倡议过eSIM概念,以解决物联网终端的联网问题。eSIM卡的最大优势在于具备终端预装、独立载体、自主激活、灵活切换运营商等能力,而传统的SIM卡对这些能力都不支持。

    但是,这项技术为何一直没有推广普及?国内市场上,似乎也只有联通为苹果的3系手表提供 eSIM卡服务,其他应用实在难寻其迹。阻力在哪里?

    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运营商。从技术上看,eSIM卡让用户可以在不同运营商的网络间进行切换。这是什么概念?传统的SIM卡要切换网络提供商时,需要准备一张其他运营商的实体SIM卡,弹出卡槽,替换SIM卡,过程相对繁琐。而eSIM卡的远程配置功能,可以让用户在手机上通过专门的App,就能自主切换网络提供商,就类似于你要更换一个微信的登录账号一样。

    这对运营商而言会产生什么影响?最糟糕的结果,就是运营商失去了对用户的控制。用户可以在不同运营商的网络间自主切换,这无疑降低了消费者对运营商的依赖,这使得运营商从一开始便对eSIM卡技术存有戒心,尤其是那些市场份额更大的运营商。

    当然,运营商对eSIM卡心有芥蒂也是情有可原。在传统业务被互联网冲击的情况下,号码成为运营商 “套牢”用户的惟一连接,一旦这个都被突破,运营商就真的是彻彻底底变成通道了。试想一下,苹果、华为等终端厂商的产品如果都实现了eSIM功能,那厂家完全可以向三家运营商同时购买号码,在手机出厂时就同时内置三家的eSIM卡信息。用户在使用时,哪家的服务好或者信号好,就随时切换到哪家,不需要号码的切换;与此同时,需要保留特定手机号码的用户,也可以通过呼叫转移,维持日常通信联系……在这样的场景下,终端厂商将会取代运营商的角色,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同时对用户有更多的控制权。

    运营商想通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次中国移动主动推出eSIM芯片呢?

    从发布会现场传出的消息来看,此次中国移动推出的eSIM芯片并非针对手机用户,而是面向物联网市场。从公开信息上可以看到,C417M可以更高效地保障通信信息安全,将在车联网、智能穿戴、工业设备监控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比手机上的应用,eSIM在物联网领域有更大的用武之地。首先,eSIM卡能有效节约本就寸土寸金的终端内部空间。随着5G的到来,物联网的发展会需要各种设备,其中内置eSIM卡的设备可以和用户的手机绑定同一个手机号码,共享同样的流量服务,这就使得这些设备可以不受使用场景的限制,随时随地联网使用。苹果手表就是最好的例子。

    再比如,由于其芯片产品形态的缘故,eSIM卡能完全满足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行业的耐高温、抗震动、不易氧化等需求;而eSIM具备空中写卡能力,也就满足了这些企业用户不换卡即可换号的需求。如今,eSIM卡已经成了业界公认的最契合车载场景的SIM卡形态。

    换个角度而言,三大运营商积极部署eSIM卡,推进物联网建设,目的是为了在日后的5G竞争中打基础。除此之外,这个市场的玩家还有手机厂商以及互联网巨头。

    从2015年谷歌眼镜掀起的可穿戴设备热潮开始,到去年NB-IoT(窄带物联网)的异军突起,物联网一下子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一时间,各种可穿戴设备、人体监控设备、车联网、智慧家庭、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抄表、定位跟踪等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而对于这些智能设备而言,通信和联网无疑是基础的功能。但是,相对于汽车、智能手机等体积较大的设备,一般的可穿戴设备出于便携性的考虑,其体积一般不大,而产品内部空间要珍贵得多,特别是在电池技术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下,因此,eSIM卡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如植入人体血管中的监测设备,比米粒还小很多,你很难在上面插上一张SIM卡。

    何时用于手机上

    不过,对手机用户来说,让eSIM卡彻底替换传统SIM卡,现阶段来看时机尚未成熟。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三大运营商已经牢牢占据了行业的主导地位,手机号码成为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的惟一纽带,如果eSIM卡取代SIM卡,相关技术很可能使得这一纽带落入终端厂商手中。此外,运营商原来基于SIM卡的增值业务、收费模式将面临被全面颠覆。更加严格的行业监管措施如手机实名登记制等,也是eSIM卡进场的一大障碍。

    去年7月底,中国电信在其 “天翼智能生态博览会”上明确表示,因安全问题、实名制问题、监管问题,中国电信现阶段不赞成将eSIM卡运用在智能手机上。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eSIM卡目前主要针对物联网领域提供各种服务。

    eSIM卡又称嵌入式SIM卡或虚拟SIM卡,它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使用时用户无需插入物理SIM卡。简单而言,以手机为例,使用前你需要插入一张运营商的实体SIM卡,过程可谓繁琐;而eSIM卡是一张虚拟卡,可以直接写到手机设备里。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SIM卡都被局限在某一个运营商服务网络中,如果想要更换运营商的话,还需同时更换SIM卡才行,而eSIM卡未来可以在不同运营商之间自由切换。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