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6月14日 星期四
11
社会建设

“缤纷社区”为生活增添色彩


上图:福山路的一处社区空地,被改建成跑道花园。
右图:改造前的空地。
左图:原有的社区小型广场功能单一,设施陈旧,改造后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下图:社区的边角空地被有效规划,缓解居民停车难矛盾。

    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是和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空间载体。目前,上海正围绕社区更新开展一系列实践——杨浦区邀请来自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的专家一一对接辖域内的街镇;浦东新区推出36位“缤纷社区”规划导师;今年4月,来自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的多位规划师相继走进普陀区各个街镇……

    有别于传统大拆大建的“外科手术”,社区规划师指导下的社区更新更像是“微创手术”,动作虽不大,效果却很明显。往往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切中社区公共空间的“软肋”,激活一片区域的生机。

    如何不断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补齐城市文化记忆淡化、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社区短板,打造有温度、有人情味、有归属感的街道社区?去年起,浦东新区在老旧小区较为集中的五个街道,开展了 “缤纷社区 (内域)空间更新试点行动”,目标是完成内环内33平方公里、五个街道的缤纷社区试点项目,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富有特色的社区生活,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今年,这一试点行动拓展至全区所有的36个街镇,共有79个社区项目将进行微更新,年底前全部完成,力争以规划为引领,让城市街角、道旁萌生精致变化,激发社区自治、共治活力。

    ■本报记者 史博臻

    36名导师应聘上岗

    门前有林荫道,拐角是口袋公园,不远处还有艺术空间,住在这样的社区,是不是想想都令人向往?浦东新区正在推进的“缤纷社区(内域)空间更新试点行动”所营造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浦东新区36个街镇,每个街镇环境各不相同。为了提升社区空间品质,打造有特色的社区环境,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社区更和谐”,“缤纷社区(内域)空间更新试点行动”十分重视设计的引领作用,聘请社区导师和社区规划师分别和每一个街镇结对,一对一全过程指导“缤纷社区”建设。

    去年起,36名 “缤纷社区”规划导师受聘上岗。由大学教授、建筑师、景观师等组成的社区规划导师对口指导浦东各个街镇的社区更新,深耕社区、贡献智慧,提升社区空间品质。具体来看, “1+2”技术指导模式的构架为:一位导师,由上海规划、建筑、园林、美术、艺术领域的资深专家担任;两位社区规划师,一位来自浦东规划管理中心、规划土地所的规划管理岗位,另一位来自市规划院、浦东新区规划院的规划设计岗位。他们都是熟悉各街镇情况的青年规划师,可以为社区更新提供长期跟踪指导。 规划师进社区,有天然优势。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规划师从专业技术角度作出的分析判断,往往能够得到大家的信任,可以有效协调不同居民之间的利益诉求,避免将难题和矛盾留到实施环节,力求使整治方案最优化。方案在得到百姓的认可后再开始施工,能够得到居民们的理解和信任,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缤纷社区”的改造内容,重点聚焦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九类公共要素,具体包括活力街道、口袋公园、慢行网络、公共设施、艺术空间、林荫街道、运动场所、透绿行动、街角空间。浦东新区规土局牵头制定并形成 《浦东新区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缤纷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缤纷社区项目选址及设计指南》《缤纷社区规土实施细则及项目推进流程图》等管理和技术文件,让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考虑到社区规划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社会关注度高,为确保长效实施,“缤纷社区”建设构建了街道、规土局的 “双备案”机制,由街道把关、居委与业委为主体,选取更新项目,经报备后推进落实;设计师与导师给予专业把关,实行项目签字责任制。同时形成“三会一图”流程——在立项阶段召开“事前听证会”,形成初步设计成果后及时召开 “事中协调会”,项目建成使用后召开 “事后评议会”。

    由单向“管治”向互动“治理”转变

    塘桥街道峨海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紧邻张家浜与塘桥公园,区位条件优越,但由于建成年代较久,小区整体环境有待提升。小区所属的蓝东居委会采用居民参与的方式,由居民代表投票选出小区内需要改造的部位,并在多个初步意向中确定最后的深化方案并实施建设。小区内有一处配电房废弃闲置近20年,常年蚊虫滋生,成为卫生死角,既浪费资源又降低环境品质。通过居民投票选举,大家一致同意对配电房进行改建。如今,废弃已久的配电房被改造成阳光阅读室,成为居民阅读、交流、休憩的高人气场所。

    城市发展的内涵在转变,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方式也面临着转型。在新的发展理念下,规划正从传统的以“物质空间为重”向“以人为本”转变,城市管理也由单向的“管治”向互动的“治理”转变。而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细胞,它的健康、和谐、高品质发展是落实宏观目标和理念转变的具体抓手,其中,社区规划是最能体现公众参与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平台。在此次“缤纷社区”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居民的意见建议得到充分采纳。

    陆家嘴街道东园一村的次出入口紧邻浦东南路,周边小陆家嘴高楼林立,而此处街巷狭窄陈旧,沿街的商业十分有限且业态不能充分满足需求。设计师以打造开放式、特色化、精致的休闲商业小街景观为目标,在整体设计美化的基础上,对小区入口地面、墙面、照明、绿化等进行设计改造,增加了花池、木平台、景观壁灯等元素,引入咖啡屋、茶室、西餐等休闲商业业态,丰富街巷功能,形成精致而有活力的城市趣味空间。

    张家浜是浦东的主要河道之一,也是塘桥、潍坊两个街道的界河。张家浜河风景优美,两岸居住区、商业办公区云集,是周边居民、企业员工锻炼健身和休闲的集聚场所。原先张家浜沿线已设有步道,但铺装为简单的水泥路面,缺少一定的休憩设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锻炼健身和休憩需求。为此,改造设计方案充分听取附近居民建议,慢行步道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进行重新铺装,并从健身者的需求出发,结合周边环境,在步道沿线设置若干个可提供健身者休息饮水、热身准备和社交的休息驿站,并在慢行步道沿线和周边道路都树立了醒目指示牌。改造后,周边居民和企业员工前来健身、休憩的热情高涨,滨河空间呈现出全时段的社区活力。

    完善的是空间温暖的是人心

    去年,浦东新区五个街道共开展项目建设50余处,其中老旧小区整体更新五处、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20处、增加口袋公园21处、打通慢行路径约40公里、打造活力街巷约20公里,目前大部分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通过走访小区、和居民们实地交流,规划师们也有自己的切身感悟。东明路街道导师姜世峰表示,在对老旧小区的空间微更新中,要结合河道治理、景观设计、运动设备增加等措施提升整体环境,以弥补城市空间慢行系统不宜人、缺少社区感和人情味的短板。此外,还可利用一些小型人性化设计,增加绿化层次感、季节变化节奏感。合庆镇导师侯丽认为,城市生活的魅力在于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与不期而遇的发生带来的惊喜。在大都市地区的远郊乡镇,身处清洁的街道、宽阔的广场、整齐划一的小区之中,居民们更希望通过 “缤纷社区”项目建设,能够在公共安全与空间开放、使用便利等各个要素间找到平衡点,创造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活动空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表示,“缤纷社区”建设并不单单是景观设计,其设计对象是社区空间,服务的是社区里的居民。要通过社区规划和改造行动,把人吸引出来,增强社区的交往活动。建议空间要关注人的公共活动,改造后的社区空间应承担组织公共活动、文化宣传、艺术欣赏、公共教育等功能。

    结合一年多的实践,陆家嘴街道党工委书记倪倩颇有感触:街道通过去年“缤纷社区”试点,让居民走近规划、参与规划编制,注重把公众的意见转化为具体方案;通过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使社区的各个角落都悄然发生改变,辖区的居民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居住的家园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专业力量不断融入到建设过程中,多元治理的格局和共识正在深入人心。

    题图右:人性化设计增加了绿化层次感。

    题图左:改造后的陆家嘴街道活力广场。

    题图摄影 本报记者 袁婧

    本文配图除属名外均本报资料照片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