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6月07日 星期四
9
文化;广告

让“单兵独斗”的声音汇成洪流

上交首次在音乐厅里做“棚录”,85后录音师挑大梁


    ■本报记者 姜方

    记者昨天来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探班时,驻团指挥张洁敏正在执棒乐团演绎金湘作曲的歌剧《原野》。为了录制《中国交响七十年》,上交献上了在自己厅里做 “棚录”(把音乐厅作为录音棚进行录音,后期再进行编辑)的首秀。

    事实上,上交音乐厅的主厅和演艺厅在设计时,就已经考虑到了作为交响乐录音棚的需要,厅中的每个设计都有严格的声学考量,声学设计师甚至先于建筑设计师进入设计团队。因此,这座被人们亲切唤为“馄饨皮”的音乐厅以先进的录音和制作功能,填补了上海没有大型专业交响乐队录音棚的空白。据担纲70部作品录音大任的85后录音师王鑫介绍,上交主厅可作为国内顶尖的自然混响大型录音棚使用,而小厅适合于小混响的录音,两厅都拥有声音通透的自然建声环境,能带给乐手更安心自如的演奏环境。

    平日里,上交都会现场录制自己在乐季里上演的每场音乐会,不过“棚录”和一遍过的现场录音有很大不同。虽然在“棚录”时,指挥不满意可以随时叫停,乐队也能够即时调整表演方法,但这样其实更考验录音师的功力,尤其相比音乐会上的现场录音,对收音和后期剪辑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必须花更多心思,以匠人精神去雕琢每一个音轨里的音。”每录一首新作品,王鑫都会研读总谱,而录制不同的作品,使用的制式更大有讲究。“现代一点的作品,我会选择颗粒感比较清晰的制式,出来的声音更实;而年代久远一点的作品,我会使用空间感强的制式,这样能够突出‘复古’的感觉。”一首交响乐作品的录音通常会用到16至24个话筒,再根据不同指挥的个性要求做调整。当遇到一些音量较轻的乐器,如二胡、箫、笛子、双簧管等需要承担独奏段落时,录音师还要像个救火队员一样临时布阵,补话筒点位。

    现场录音完成后,后期的编辑同样费工费时。录音师需要把全场话筒收录到的各轨音频逐一过滤,经过选材、剪辑以后,再进行缩混。“指挥会根据现场情况留下不少素材,不过有的素材中混有杂音,这就得从以前的录音中找到相似的顶上,而且不能和总谱有出入。”录制一首曲目的后期工程,通常就要花三到五个工作日,只为让各条“单兵独斗”的声音涌成整体,达到一种趋于平衡的状态。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