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征南
长期以来,在青岛旅游和工作的俄语区人士不在少数,可一直没有一本系统介绍青岛的俄语书籍。直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教授孙大满的出版项目获批,又恰逢“琴岛通”外教伊娜加入作者队伍,《青岛旅游俄语》终于大功告成。
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将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举行。谈到这里,伊娜很是自豪:“第一次听说‘青岛’这个名字,我在上海;而今身在青岛,一个名称里含有‘上海’的国际组织会议将在这里召开,真是有缘分。”
用足迹感受青岛“脉搏”
采访伊娜,当记者还在犹豫是否要找个翻译帮忙时,孙大满给记者吃了一颗定心丸——她的中文没问题!果然,记者与伊娜在微信上沟通得很流畅,她用中文熟练地打出了内心的想法。她告诉记者: “从第一眼开始,我就爱上了青岛。”
伊娜来中国的第一站是黑龙江大学。2015年,在朋友的建议下,伊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位于青岛的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参加招聘面试,她的善良和执着让孙大满大为感动,最终获得录用。
课堂中,伊娜负责俄罗斯文化、基础俄语等几门课程。她认真教学、寓教于乐,所辅导的学生在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上屡获殊荣。课外,她带领学生去看俄罗斯画家的画展,讲授八大关俄式建筑知识,还经常教学生做俄式美食。
随着《青岛旅游俄语》出版项目的开启,孙大满邀请伊娜共同完成这部著作,以此向俄语国家的朋友推介青岛。伊娜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一年多的时间里,伊娜用脚步丈量了青岛的每一寸土地,用优美的单词和俄式思维为著作润色。对她而言,创作过程是辛苦的,同样也满是收获。“我不仅要查阅资料,还要浏览新闻了解青岛新变化,通过实地探访感受城市 ‘脉搏’。”伊娜回忆说,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对这座城市一无所知的她,不仅了解了隐藏在各条小巷的经典美食,还对卖鞋子、包包的小店如数家珍,后来被大家称为“琴岛通”。
《青岛旅游俄语》全书29万字,分为十二章,将单纯的景点介绍与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并配上大量图片。该书用俄文撰写,目录及专有名词配有汉语,语言生动,资料翔实可靠,不仅是俄罗斯游客了解青岛的好帮手,更是中国从事俄语导游业务人员的工具书。
练字和喝茶是每天的“必修课”
如今,青岛在伊娜的家乡已经小有名气。今年1月,伊娜回俄罗斯探亲时,陪朋友去商场买电器。当时柜台上摆着三星、松下等多种品牌,可朋友直接问店员:“有海尔牌洗衣机吗?”伊娜吃了一惊,原来中国品牌在当地已有口皆碑。
伊娜很开心,她告诉朋友,自己所在的学校和海尔同样位于青岛,“你应该去青岛,那是一座去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朋友听了,满脸都是羡慕。
去年6月,伊娜因感冒引发肺炎。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那段时间里,朋友和同事们对她精心照顾。“有的朋友每天到医院陪我几个小时,有的为我准备晚饭,这让我非常感动。”伊娜说,“青岛给我家一般的感觉,让我不孤单。”
伊娜高中时就喜欢中国文化,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她从俄罗斯的西南飞到远东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白天,她在一家有不少中国员工的贸易公司上班;晚上,她到当地的孔子学院学习中文。
即便从零开始,伊娜硬是凭着毅力坚持自学,直到中文突飞猛进。在石油大学,她更是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中文,从会听、会读一直到会写。练字和喝茶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如今,青岛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俄语区的人们,伊娜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展望未来,伊娜肯定地说: “不管我在哪里,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我的后半生一定与汉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