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鑫鑫 驻苏记者 叶志明
在南京市主城北部的栖霞区尧化街道,有家响当当的“银行”。这家“银行”通存通兑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记者日前在办公室墙上看到了账目明细——“时间银行”志愿者个人1542、家庭12、团队31,服务12万老人、2802名残疾人、5246名儿童、11310名普通居民,存入时间48529小时、支取29153小时、余额19376小时。
在当下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社区居家养老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如何保障和扩充为老服务队伍、提升为老服务质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介绍,2014年7月,姚坊门“时间银行”社区互助项目诞生,由姚坊门慈善基金会发起策划、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执行,目的是整合挖掘辖区内的志愿服务资源,鼓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存储志愿服务时间,享受他人服务,促进邻里互助。
项目参照商业银行运作理念,通过相应的存、贷规则和激励机制,使志愿者通过累积志愿服务时间,兑换其他志愿者为自己提供服务,以及获取一定的物质回馈,形成社区居民参与互助的良性循环,提升社区邻里关系的发展。为此,街道还促成了该项目与实体银行合作,共同发行联名卡,开放部分扇区专门用于时间“存储”。个人志愿服务,70%时间存款可以兑换相应的志愿服务时间、20%可以兑换生活物品、10%可以兑换现金补助;参与志愿服务的团队,70%兑换时间、30%兑换现金,用于团队建设或活动经费。
居民袁炳荣两年前结束单位返聘,立即投身于志愿者行列。“时间银行”服务主要有五大类:家政服务(打扫洗衣)、个人护理类(按摩理发)、关爱交流类(读报聊天)、外出代办类(接送买药)、维修类(家具家电)。老袁之前的工作是机械修理,平时又喜欢唱歌跳舞拉胡琴,“专业对口”令他十分高兴。
据尧化街道“时间银行”项目负责人魏应保透露,为保障服务质量,除“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外,还需经过匹配度测试、试服务3次,才能与被服务“客户”签订一对一的协议。社区还为双方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街道民政办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抽查,对于服务低质低效的志愿者,将实行 “冻结账户”等退出机制。
目前,南京老年人口总数为134.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0.1%。“‘时间银行’正在做‘通存通兑’,全市的通存通兑也在逐步推进。”魏应保说,今年他们想申报“时间银行”的省级运营标准,争取能在全市、全省范围内推广经验。
(本报南京 5月 2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