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
XR7
文汇学人;论衡;资讯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一周新书


    《破碎的生命——德国平民如何经历了20世纪?》(Konrad H.Jarausch)

    以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德国人历经六代的回忆录为依托,作者记述了发生在这些平民身上的令人难忘的故事——他们都在希特勒时代长大,陆续经历过第三帝国、二战、大屠杀以及冷战的破坏和摧残,也见证了德国在战后惊人的修复能力和统一过程。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十年里,回忆录中的这些证词回顾了希特勒时代一些年轻人卷入纳粹运动的错误。早期的热情逐渐付诸深刻的幻灭。前线作战、集中营里的谋杀、国土上空的轰炸……这些成为野蛮的独裁帮凶的事实,逐渐从历史的尘埃中浮现,变得清晰起来。

    究竟为什么这么多德国人会支持希特勒,并忍受多年的战乱和纳粹种种不人道的行为?他们最终如何摆脱种族主义的阴魂,转而拥抱人权?在作者看来,通常被历史学家们所诟病的这一代人基于对自身苦难的尤为关注,最终孕育了对国家认同的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也有助于德国完成从军事侵略者到欧洲民主的支柱的形象转变。

    《增长的文化——现代经济的起源》(JoelMokyr)

    启蒙文化为何引发工业革命?在18世纪晚期,欧洲的创新引发了工业革命和全球范围内持续的经济发展。尽管关于工业革命的细节已经数不胜数,但有些问题依然成谜:为什么这场革命会发生?为什么发生在西方而不是别处?为什么它能持续发展并促成延宕至今的空前繁荣?在这本不无突破性的著作中,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认为,近代早期欧洲和启蒙运动时期特有的、关于增长的文化现象,为科学进步和开创性发明奠定了基础。通过整合经济学、科技史和文化演化模型,莫基尔阐释了,文化,即那些能够改变社会行为的信念、价值和偏好,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他向我们展示了在1500至1700年间,一个在政治上支离破碎的欧洲却培养了一个充满竞争性的“思想市场”,并启发了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同时,由一群杰出思想家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在此期间自由地传播和分享思想和著作。这种政治上的分裂和鼓励知识爆炸的环境,共同解释了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尽管两者当时的科技水平相近。在欧洲,被视为“异端”的思想家们可以在其他国家找到庇护所,并能跨越国界传播自己的思想。相比之下,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仍然由作为统治阶级的精英所掌控。

    《空闲》(Brian O'Connor)

    数千年来,空闲和懒惰总是被视为一种恶习。人们所期望的是通过劳动来获取生存资料,而把精力浪费在劳动和自我提升以外,则被视为奢侈的行为,甚至是一种道德不端。对于这种传统观点,现代哲学家们一直以来没有提出质疑.《空闲》一书则首次挑战了现代哲学对于空闲的否定,指出空闲的状态反而是一种真正自由的体现。作者考察了一些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哲学家如何将人性的充分实现等同于避免懒惰:在康德那里,人们要作为整体而变得自主,就必须拒斥空闲;在黑格尔那里,要接受社会规范,就必须拒斥空闲;在马克思那里,要通过劳动为社会作贡献;在叔本华和波伏娃那里,则是要避免无聊。作者对上述观点均提出质疑,并对一些原本不受重视的对于“空闲”的积极看法予以肯定,其中包括罗伯特·伯登(Robert Burton)的忧郁分析,以及席勒和马尔库塞关于游戏重要性的思考。

    《信 念 共 和 国 》(Kaushik Basu)

    为什么有时候好的法律难以被实施?当法律未被执行时,是法律本身的失败还是执法者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如果法律只是纸上的文字,为什么它们有效力?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考希克·巴希(Kaushik Basu)认为,新古典主义法学经济学分析存在重大缺陷,故而未能圆满回答上述这些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替代方案,来理解经济和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借助现代博弈理论,巴希发明了一种“焦点”方法,将守法公民的自利行为和执法者的行为两者结合进行建模。他向我们展示了社会规范和法律之间的联系,让我们看到那些算无遗策的设想如何造福人类。例如,在食品补贴计划中,应直接向穷人发放优惠券,以防止店家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补给粮。通过强调法律和经济各自的可能和局限,巴希为理解法律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也为提升法律效力和社会公正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