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19日 星期六
2
要闻

6大主题18场活动迎国际博物馆日

去故宫“坐船”游览清明上河图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我在故宫洗石头”遗产保护体验、观众可穿越“入画”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明代御窑瓷器展、《故宫新事》点映、“玩转故宫”小程序……时值国际博物馆日,故宫博物院一口气推出6大主题18场活动,大展“扎堆”,以极具互动性的“新方法”连接“新公众”。

    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而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看来,一座博物馆要想向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打开尘封历史、解读经典文化,就需要用生动的、喜闻乐见的“新方法”来表达。“长期以来,我们只把走进博物馆的人视为观众,但在‘超级连接’的语境下,应该多元融合、跨界合作,将故宫的珍贵文化遗产与最广泛的大众相连。”他说道。

    18日上午在箭亭广场开幕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正是故宫这一理念的最佳实践之一,张择端画笔下的北宋风物,融合8K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4D动感影像等多种高科技互动艺术,变得“触手可及”。

    “一系列新方法的运用,不仅保留了作品原本的美学价值,也能让更多观众了解到《清明上河图》何以为国宝,更是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中国古代画作。”单霁翔说,展演将国宝文物研发为可沉浸体验、可分享传播的博物馆艺术新形态。故宫首展后,《清明上河图3.0》还将开启全球巡展。

    继故宫中轴线上的六大宫殿“点亮”后,18日,故宫正式启动内廷西六宫之储秀宫的照明系统,提升其原状展陈环境。单霁翔更透露,经过测试,紫禁城内所有的原状陈列展厅都将逐步“点亮”,既让观众更有尊严地参观,也是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手段。

    “以往,观众参观储秀宫时需要扒窗户才能看清近窗陈设,内部整体更不容易看清,大大影响了参观效果,建筑局部也易因此受损。”单霁翔表示,古建筑对光源有着极高要求,“点亮”并非易事,以储秀宫为例,采用了环境照明与重点照明相结合的手法,既满足各种天气的基本参观需求,营造不同视觉效果,更生动诠释展览内容。

    除了“亮”起来的储秀宫,在延禧宫,有故宫与景德镇携手奉上的“明代正统、景泰、天顺御窑瓷器展”,215件组瓷器中有近半为2014年景德镇御窑遗址珠山北麓出土,是首次展出的最新考古成果,以揭开历来被考古界称为“黑暗期”的这三朝御窑瓷器的真实面貌。

    此外,“数字故宫”也发布多项视听新体验,为不能来到故宫博物院的人们提供了接触传统文化、故宫文化的新途径。

    时隔一年,记录养心殿研究保护过程的高分纪录片 《故宫新事》第二集发布,继“文物搬家”后,将目光聚焦“古建把脉”,随着故宫专家对养心殿建筑勘测研究工作的开展,文物巡展和数字展览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故宫出品”App之 《紫禁城祥瑞PRO》全面升级,17个祥瑞角色重装亮相,展示的170余件藏品中,既有工艺繁复的宫廷礼器,也不乏生活小物,搭配文物高清影像和互动式体验,玩出更多花样。同时还推出“玩转故宫”小程序,以轻应用玩转“大故宫”,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掌上故宫。

    (本报北京5月18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