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18日 星期五
9
文化;公告

“2018上海影视四季沙龙·夏” 找到上海影视创作的重要发力点

在海派电视剧中,应该看得见上海的城市精神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著名导演江海洋说得很是认真,“这是定义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和精神气质最为精准的16个字。用影视剧来弘扬上海城市精神,是我们的集体责任。”

    海派电视剧曾是荧屏上一道闪亮风景。如何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大背景下,筑起海派电视剧新高峰,创作者需要找到更强的发力点。昨天,由著名编剧王丽萍发起的“2018上海影视四季沙龙·夏”举行。沪上影视人达成一致———海派电视剧中,应当看得见、读得透上海城市精神。

    “看得见”取决于拍什么。

    《小别离》的编剧何晴一直深耕现实主义题材。她手头有两个项目都书写上海故事。一部取名《天才管家》,计划6月份开机,该剧描写新型家政,接的是上海地气,“我写了四年,大改过四稿,最终稿完全贴近上海的风土人情”。她的另一部剧本还在分集大纲阶段,但已引发沙龙现场诸多同行的关注。新本子暂名《金融圈》,顾名思义,是从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现实中汲取灵感。何晴说:“身在上海,我们可以感受到上海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能感受到上海展示着她那令世人叹服的高效与气质。我希望通过三个女孩子在金融行业的十多年奋斗,展示上海金融业的名片。”

    当年,顾伟丽跟着张弘、富敏写《走过花季》,由此开启自己的编剧生涯。她的最新日程里,一部体育题材、一部美食题材都在细心打磨中。其中《爱是烹小鲜》 讲述上海年轻女厨师,如何在传统与潮流的交融、中西文化的碰撞中闯出一番名堂的。“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人无我有的。”这是江海洋的建议,上海创作应当有着上海城市精神一样的格局。

    王丽萍的电脑里也藏着两个上海的截面。其一是时间跨度30多年的《我们的邻居》。在她最驾轻就熟的领域里,她第一次调用到了自己第一手的生活素材。其二取名《理想》,写的是上海社区民警的理想与奋斗。

    观众能否从一部电视剧中“读得透”上海城市精神,则在乎一部剧笔力有多深、创作有多实。

    沙龙现场,最老资格的创作者是导演张戈。他已退休20年,可提起他的作品———1984年的《济公》、1988年的《上海的早晨》,记忆仍然鲜活。尽管技术早就改变了影视剧的拍摄方式,但在老导演看来,创作的方法论并未颠覆。体验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浮光掠影;选用合适的演员,不以名气论短长。拍《济公》前,他与主创跑遍了杭州的寺庙;拍《上海的早晨》时,严翔、李媛媛的片酬都是200元一集。在他看来,只要有好剧本,他们当年就有自信能够拍出好剧,因为秘诀是保持定力、尊重手艺。

    青年演员陈龙如今也身兼制作人,他谈到了困惑,“《青春托老所》,有人一听这个名字,就投了反对票。”评论家石川认为,时下存在的“剧本评估制度”其实有弊端,那只是一小部分人凭个人经验代表了观众。事实上,“现实主义创作只要深入社会肌理、反映时代痛点,讲老百姓心里的话,就会有市场”。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