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18日 星期五
9
文化;公告

非虚构写作火了,但研究相对滞后


    本报讯 (记者许旸) 非虚构作品如何用好“真实”牌才能保持吸引力,非虚构又给文学书写与研究带来哪些新挑战,最近举办的多场相关论坛上,评论家认为,非虚构写作火了,但评论研究相对滞后,科技发展正在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线索,非虚构写作研究则需从国际视野中探索打开研究的新局面。

    纪实题材的文学书写究竟需要怎样的厚重、宽度和穿透力? 纪念 《哥德巴赫猜想》 发表40周年座谈会不久前在中国作协举行,学者们指出,1978年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在 《人民文学》杂志发表,讴歌了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科学高峰中的顽强意志和卓越贡献,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这对当下非虚构写作带来启示:当前社会科技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线索,有大量精彩故事值得挖掘,非虚构书写应精耕时代沃土,深度调动资源宝库。

    当下出版市场里,一些经典纪实图书往往抢了小说的风头;不少图书馆的借阅榜单上,非虚构读物的占比也逐步增加。这一现象给文学生态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在不久前举办的首届中国非虚构博士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全国多地高校的多名学者齐聚热议这一话题。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谈到,作为聚焦真实题材、紧跟时代进展的文体,非虚构写作还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梳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虽然这几年中国非虚构文学迅速发展,非虚构创作的影响正不断扩大,但理论架构却相对显得虚弱,对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也有所欠缺。”他说,中国非虚构文学应建立理论研究与方法,文学理论家不仅仅局限于作品文本,而是需要深入追寻作品背后的作家创作经历、种种故事,真正建立与作家之间的专业对话。

    业内呼吁,非虚构写作研究需从国际视野中探索打开中国非虚构研究新局面。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看来,非虚构写作也是呈现世界的一种文学方式,写作者要扎根在脚下这片土地,讲述中国的故事,同时具有全球化开放视角,拓宽题材的维度,深入采访、遵循创作规律是出好作品的关键。

    “非虚构文体有着年轻的生命肌理和成长活力,在传递信息上追求真实,体现了作家的现实关怀、理性判断和社会情怀,在新闻性与文学性的融合中彰显出思想高度、精神深度和艺术美感。”评论家沈文慧认为,业界不妨细细琢磨非虚构文体的特长和局限,摸索其美学元素,建立文体的自信,创作支撑与理论跟进齐头并进。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