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05日 星期六
8
社会观察

痕迹专家于奎栋

一定要找到14年前的那个凶手


左图:于奎栋伏在桌案前,仔细比对现场痕迹。
下图:从一开始的放大镜到如今更加精密的侦查手段,这些年,改变的是技术,不曾变过的是老于和他的团队对这份工作的严谨认真。

    本报记者 何易  见习记者 王嘉旖

    “只要犯罪嫌疑人留下一丝身份线索,在日新月异的刑侦技术支撑下,终有一天要将对方缉拿归案。”上海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痕迹室副主任于奎栋,对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充满自信。

    于奎栋带领的是一群名副其实的老专家。这群平均年龄已近50岁的老刑警是案件侦破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如何确保现场痕迹识别结果的真实可靠,这是于奎栋和同事们深耕了几十年的领域。

    从一开始手持放大镜到后来用上显微镜,再到如今更加科学的侦查手段,这些年,改变的是技术,不曾变过的是老于和他的团队对这份工作的严谨认真。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没有完成比对任务的现场痕迹,于奎栋一直藏在心里。每当有新痕迹入库,他都会再次比对一番,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功夫不负苦心人,去年,一个让老于团队记挂了14年的犯罪现场痕迹终于找到了它的主人。2004年,犯罪嫌疑人挟持一名年轻人,迫使他在银行提款机提款后,又将其残忍杀害。在现场取得一枚痕迹后,于奎栋就此开启了寻找凶手的漫漫长路。他知道自己不能放弃,如果连自己都不抱任何希望了,还有谁能还受害者一个公平正义? 终于在去年,于奎栋带领团队通过最新比对数据找到突破口,最终成功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几十年伏在桌案前,仔细比对现场痕迹细节,为守护公平正义默默付出,于奎栋常说一句话:“有没有鲜花并不重要,我们在心里为自己鼓掌就好。”摄影 本报记者 袁婧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