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02日 星期三
3
综合

书写新时代奋斗者的答卷

——从黄大年到钟扬的时代启示


    有了大写的人,才有大写的国。

    近些年来,两个中国科学家的名字被人们广为传颂。

    黄大年———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在毅然归国后的7年里,推动中国深部地球探测技术实现跨代飞跃;

    钟扬———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在生命的最后16年,扎根青藏高原,带领团队收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

    从白山松江到雪域高原,他们并不熟识却精神相通。他们的身后,是千千万万“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知识分子,以忠诚和奋斗书写着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生命,为祖国澎湃

    从黄大年到钟扬,一个个当代知识分子传承前辈精神,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卓越之才写下奋斗者的答卷

    黄大年与钟扬,似乎有着不解之缘。2017年9月24日23时38分,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钟扬就党支部会议议题征求院领导意见,在微信群里“圈”了所有人:“我们何不在26号下午花一个小时开个会,讲讲黄大年呢?”

    此时,距离黄大年去世,已有8个多月。而就在微信留言几个小时之后,钟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53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种力量,牵引着这两位奋斗者的生命。

    他们有同样的梦想,都为之“惜时不惜命”;他们有同样的使命,都为之“如痴如狂”;当他们身体发出最后预警时,他们想到的不是休息,而是干事拼搏的加速度……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办公室工作人员说,那时提起黄大年,钟院长时常感到惋惜,可他一面说着,一面仍然坚持进藏。

    整整16年,每年100多天,行程超过50万公里;十多种高原反应,钟扬样样都有,但他为了填补国家植物基因图谱中的那片空白,16年如一日穿梭在青藏高原的千沟万壑。

    2015年,钟扬生了一场大病,别人都以为他出院后会“有所收敛”,没想到他却“变本加厉”。在挑战生理极限的高原野外考察中,往往是凌晨时分在上海工作,当天深夜又在海拔4000米的拉萨工作到又一个凌晨,学生们送他一个外号“钟大胆”。

    钟扬曾说:“高原反应的危害要5到10年后才显现,我有一种紧迫感,希望老天再给我10年时间,让我把高原种子和西藏的工作继续做下去。”

    拿命换科研,这是何等痴狂!

    2016年6月28日,北京青龙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

    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项目”在这一天通过评审验收。这意味着,中国重型探测装备技术研发实现了弯道超车、跨代飞跃!

    而就在一天前,黄大年突然晕倒在办公室。为了准备这次评审,他已经带着团队熬了将近3个通宵,醒来第一句话却是告诉秘书王郁涵“不许跟别人说”。

    许多人不理解,可黄大年的挚友、著名科学家施一公理解他:“大年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报国理想和报国冲动的人。他深知我们的科研与外界的差距,他惧怕我们的动作稍微慢一点,我们的国家就会赶不上。”

    许多人不理解,可钟扬的妻子张晓艳理解他:“从我认识他的那一刻,就知道他为科学而生,为事业而生,为理想而生。他的人生,属于科学,属于国家,属于人类。”

    同样的爱国之情、同样的报国之志、同样的卓越之才。他们心中想的都是祖国、是事业,而唯独没有自己。

    “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这是黄大年曾在朋友圈提出的“黄大年之问”,是他向自己的偶像、“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仰望致敬,更是一代爱国科学家捧出的赤子之心。

    追溯黄大年和钟扬的生命轨迹,探询他们的人生理想,我们看到了新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谱系。

    梦想,为新时代燃烧

    不断涌现的奋斗者,推动国家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标注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精神坐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如何跑出创新“加速度”,攀登发展新高峰,成为摆在新时代奋斗者面前的新课题。

    “我们决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大国崛起,竞争无处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为科技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鞭策着新时代的奋斗者向“无人区”挺进。

    高峰就在这里! 久居海外的黄大年看得分明: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国面对国际能源竞争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发展被西方禁运的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装备更是当务之急!在夜以继日的拼搏中,中国终于实现了深探领域的跨代发展!

    从担任“863”项目首席专家,到提出“红蓝军路线”,从设立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横空出世……黄大年回国后,将生命最后7年全部投入科研攻关,收获了自己的梦想果实。

    岁月见证,当一个科学家在最能作贡献的壮年投身科技前沿的大潮,把生命最绚丽的岁月献给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他有资格也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

    黄大年如此,钟扬也是如此。

    当许多物种濒临消失,钟扬意识到:保存种质资源、盘点植物“家底”是一项战略性工作,对国家发展、人类命运意义非凡。

    他瞄准了世界屋脊———西藏有将近6000个高等植物物种,却从来没有人进行过彻底盘点和种子采集。

    在“生命禁区”找到植物界的“成功者”高山雪莲,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攀登到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高度……16年间,钟扬行程超过50万公里,每年100多天在最偏远、最荒凉、最艰苦的地方穿梭。

    壮志凌云! 无论是挺进生态研究的“无人区”,还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誓言,钟扬与黄大年的梦想,都是服务于国家、领先于时代、傲立于世界!

    “在中国做科学,像我这样的人挺多的……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一帮人全是这种心态,我们在一块儿可热闹了,这是一个群体。”

    这是黄大年们的心声,更是新时代的潮涌!

    当祖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怀揣民族梦想,手握科学利器,在世界最高水平的竞速场上,以弯道超车创下中国纪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标注着中国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单分子酶学的奠基人谢晓亮……一批“星”光熠熠的知名科学家正在融入民族史上罕见的人才回流潮,不断拥抱“中国机遇”,投身“中国梦”。

    铭记,是为更好的前行新时代新起点,奋斗者的故事激励着后来者,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2017年9月27日,钟扬遗体告别仪式在银川举行,700多家单位和个人敬献的花圈从告别大厅一直排到门前广场,将这里变成一片花海。

    和老人商量后,钟扬的妻子张晓艳做了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决定:把138万元车祸赔偿金全部捐出,成立基金会,用来奖励上海和西藏的优秀师生。

    “这是爸爸用命换来的钱,我们还是应该用在爸爸的事业上。”钟扬年仅15岁的小儿子,这样怀念着爸爸。

    生命无法永恒,精神却能不朽。

    2017年的冬天,钟扬在复旦大学指导的第一个藏族植物学博士、西藏自治区种质资源库主任扎西次仁出发采集种子;西藏大学教授拉琼等一批年轻学者担起了生态学学科建设的担子:“虽然困难,但我常会感到,钟老师就在前面引路。”

    钟扬生前曾说:“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

    吉林大学地质宫里,507室的明灯已经熄灭,隔壁的房间却仍旧灯火通明。

    按照黄大年生前设计的战略规划,黄大年团队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已在大庆油田创造了6700米井深的新纪录,智能化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搭载平台已建成,航空重力梯度仪工程样机研制重点研发项目已启动……

    “大写的人,纯粹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人!”黄大年、钟扬的感人事迹令无数网友“泪奔”,更令亿万国人思考:这个时代,为何如此热切地呼唤奋斗?

    因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不可能靠化缘要来核心技术;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迈向现代化,更不可能靠“搭便车”改变命运。

    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奋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需要奋斗。

    平均年龄35岁的吉林大学黄大年团队,平均年龄34岁的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7岁的中国“天眼”研发团队……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正是中国奋斗者英姿勃发、生生不息的写照。

    黄大年、钟扬……仰望星空,奋斗者的精神之光熠熠夺目。正是这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们的前行之路。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3亿多中国人民发扬伟大奋斗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的澎湃力量,就一定能书写新时代奋斗者更加精彩的答卷!

    新华社记者 陈芳 吴晶 陈聪(据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