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周渊
62岁的首都市民王阿姨每周六上午都有一堂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和几位街坊邻居结伴,乘公交车前往首都图书馆听讲座。“春节时听了不少传统节日典故和北京古代文化生活,最近又学了大运河历史,正好趁着春色去走一走,寻访正宗京味儿。”王阿姨一边向记者展示她那厚厚的听课笔记,一边说。
讲座有一个接地气的名字“乡土课堂”,这是“首图讲坛”每周六上午推出的品牌讲座,由首都图书馆、北京史研究会与北京市社科联联合举办,从名胜古迹到地理变迁,从地方艺术到民间风物,从城市规划到社会发展等,向读者传播北京的历史文化,自2003年 1月开办以来,15年里累计举办750场,惠及13万余人次。
为百姓了解北京历史文化打开一扇窗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内,既有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遗址,也有隋唐五代以来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长城文化带的历史显示出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融;而在北京文化结构中,江南文化的养分通过大运河文化带传承汇聚,使北京文化集天下之大成……”中国书店出版社总编辑、北京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马建农在日前举办的 《北京三个文化带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 讲座上,将严谨的史料与生动的故事结合,讲述了北京“一城三带”的历史底蕴、文脉渊源及文化影响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听课的既有满头花白的老人,也有年轻面孔,有人手写笔记,也有人举着平板电脑等设备录下讲座视频。
对他们而言,“乡土课堂”从熟悉脚下的土地开始,这在无形中承载了许多人的乡愁。
“退休了总想着再学点什么,讲座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很近,甚至讲的就是小时候住过某条胡同的历史。儿孙辈问起过去,我就可以从容回答了。”王阿姨笑说。
今年68岁的肖力犹记得,2003年1月,“乡土课堂”以“北京祭坛”为题拉开帷幕。作为伴随“乡土课堂”十余载的资深“粉丝”,她不仅积累下十多本厚厚的听课笔记,还曾在她所在的劲松社区开起了“老年课堂”,将整理出来的课堂笔记与社区居民分享。“讲座为我们老百姓了解北京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窗,特别是一些皇家园林、历史建筑,大家听完会结伴去看看,相比以前走马观花地拍拍照,能发现不少背后的‘门道’。”肖力说。
首图工作人员朱亮既是幕后工作者,也是讲座的忠实听众。她告诉记者:“对我们‘新北京人’而言,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产生归属感。”“80后”的她对北京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兴趣甚浓,为吸引年轻人前来,她曾策划过故宫考古系列讲座,也邀请了专门研究明朝服饰的“网红”撷芳主人前来开讲。
“乡土课堂”的举办地点不局限在图书馆内。据首都图书馆研究馆员、宣传策划部主任王海茹介绍,他们还策划了博物馆之旅、名人故居之旅等主题活动,让读者们跟随专家学者实地探访京城的大街小巷。
打造“小小乡土课堂”,激发孩子们的乡土认同
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15年前参与了“乡土课堂”的策划,也见证了它发展的足迹———最初每堂课仅二三十位听众,现在达到了200人左右的规模,不时还会出现观众席地而坐的“爆满”场景。“元老级”嘉宾马建农则表示,来“乡土课堂”讲课已成为研究会成员们的义务,每年大家还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报选题”,制定计划。
讲座如此受欢迎,专家学者、首图团队与读者的沟通很关键,他们之间建立了顺畅的座谈、反馈机制。李建平总结出三大块热门话题———名胜古迹、文化遗存、传统故事。今年是“乡土课堂”开设以来的第15个年头,讲座围绕“一城三带”和“二十四节气”两大主题,以北京历史文化为根基,挖掘文化资源、抓取文化热点,为读者提供更丰富、实用的讲座内容。据王海茹介绍,多年积累的讲座素材已形成数据库,未来或将面向公众提供检索,为北京文化研究提供更多资料。
王海茹团队也计划在“乡土课堂”之余,打造一个针对青少年的“小小乡土课堂”。“计划面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家庭,以讲、读、游结合的方式带领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北京文化,让孩子心中‘爱北京,爱家乡’的乡土情感更加清晰,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乡土的认同。”王海茹说。
(本报北京5月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