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启哲
“我第一次接触昆曲是在上海,从此与昆曲结下不解之缘,这次在上海获得白玉兰大奖,对我更有特殊意义。”获得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的白先勇,昨晚因身体原因未能到现场领奖,只作书面答谢。
过去十几年间,白先勇致力于昆曲的推广与普及。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问世,他试图告诉年轻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2009年,他首倡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让昆曲赏析成为高校通选课程,今年4月10日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在北大推出,这是多年深耕高校最好的成果;这些年,由他担任总制作的昆曲《玉簪记》《白罗衫》《义侠记》一部接着一部上演。在他倡导下,艺术家用当代人的眼光与思想重塑老戏,让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成为昆曲的忠实拥趸。
白先勇总爱把“我是一名昆曲的义工”挂在嘴边,也正是在他和几代昆曲人的共同努力下,600岁昆曲越来越焕发出时代活力。
暮年的全力以赴,源自童年的情根深种。1945年,不到十岁的白先勇在上海美琪大戏院第一次看昆曲。彼时正值梅兰芳复出,与俞振飞合演《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段“皂罗袍”就这样印在少年人的心中。直至1987年他在复旦大学做访问教授,上海昆剧团演出《长生殿》,白先勇第二次与昆曲邂逅,年少时的“昆曲梦”被唤醒了。他下定决心为昆曲做点什么。
2001年,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白先勇瞅准时机,希望推出青春版 《牡丹亭》。他参与到剧本整理之中,还召集两岸三地的艺术家参与昆曲制作。此外,白先勇大胆提出启用年轻演员。一是为传承,让青年昆曲人在舞台磨砺中快速成长;二则希望以青春面庞吸引青年观众。青春版 《牡丹亭》 自2004年首演,十余年来走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内外30多所重点大学演出。其中,白先勇参与的就有150多场。
这些年,白先勇口中的昆曲新一代年轻演员“小兰花”已长成。于是,他又把目光从台上转到台下。他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台北大学开设昆曲课。今年4月,由白先勇担任制作人的校园传承版《牡丹亭》首演,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6所北京高校的大学生,唱起水磨调有模有样。
“昆曲之美,也是中国文化之美。”在白先勇看来,推广传承昆曲就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虽是“圈外人”,他却深感使命重大:“如果昆曲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衰弱了,那我们就是民族的罪人。”带着这份文化使命,年过八旬的白先勇,继续走在为昆曲“鼓与呼”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