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30日 星期一
2
加快推进实施打响上海四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特别报道

46项抓手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责任分工


    1 发掘保护建党历史资源。筹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将其建设成为“红色文化地标”。加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等重大纪念场所的资源发掘、设施完善、功能拓展。

    2加强建党历史和建党精神研究。加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主题理论读物的编写出版工作,开展党的创建史料及档案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开展文本和影像资料主题征集工程、口述党史资料专项征集工程、海外中共早期资料集中收集工程。

    3深化建党伟大业绩传播。实施系列重大专题报道,制作播出一批纪念建党百年的重点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等。

    4打造建党主题文化精品。推进各个艺术门类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鼓励网络文化企业等制作推出网络文艺作品、动漫形象等。

    5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宣传。统筹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党的诞生地·上海”主题市民微电影节、红色故事大赛、革命歌曲大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中宣誓、“牢记党的诞生地的光荣与责任”主题宣传等活动。

    6深化红色文化革命教育。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和建党精神必修课,在相关学科课程中增加党的创建史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7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规划设计开发“红色之旅专线游”“领袖足迹寻访”“发现之旅”等红色旅游精品。

    8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组织开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系列课题研究。

    9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重大项目,实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项课题研究。

    10加强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承接国家研究任务,保持上海研究中心在全国15个研究中心中的领先地位。加强学术外宣,办好世界中国学论坛及海外分论坛。

    1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遴选和建设工程,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华东

    师范大学共建2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步建设15所市级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3个左右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

    12加强报刊电视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名刊(栏目)工程,打造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和理论媒体。

    13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完善智库布局,打造新型智库体系。深入实施上海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14培育践行城市精神的先进典型群体。办好“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等评选活动,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持续开展上海企业创新文化品牌建设工作。

    15凸显城市精神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的引领作用。把传承弘扬城市精神融入专项创建工作中去,持续开展“蓝天下的挚爱”“我们的节日”“好家风好家训”等品牌活动,深入开展“市民修身行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文化。

    16实施“上海名人”风采弘扬计划。多艺术品种创作、多产品系列开发、多媒体渠道传播上海历史名人、近现代名人、当代名人故事,打响上海名人品牌。启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品牌提升计划,实施武康路历史文化名街、名人旧居保护行动。

    17实施“海派城市地标”品质提升计划。重点建好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文学博物馆等新型文化地标。深化黄浦江45公里岸线综合利用,实施苏州河文化摇篮提质计划。

    18 实施“上海著名历史事件”普及计划。梳理上海著名事件,做好普及宣传教育工作。挖掘重大历史事件题材,创新展示载体形式,充分反映现当代上海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

    19做大做强主流媒体。推进报业集团、文广集团、东方网相关工作。

    20加快推动融合转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支持观察者网、喜马拉雅、东方财富等社会新媒体以导向正确为前提加快发展壮大。

    21创新开展国际传播。加快建设基于网络传播、海外落地的英语新媒体平台。加大“魅力上海”城市形象品牌推广力度,推进“城市背景板”工程。在上海参建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打造“思想者对话”“媒体早餐会”“文化体验日”等活动品牌。

    22推进五年百部精品创作。以文学、影视、舞台、美术、群文、网络六类文艺体裁为重点,聚焦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重大现实题材,紧扣重大时间节点,创作推出百部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主旋律“扛鼎之作”。聚焦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对相关题材文艺创作项目予以重点扶持。

    23 推动文艺院团发展壮大。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实施重大题材“一团一精品”。积极培育区级、民营文艺院团。为来沪发展的文艺人才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培育集聚更多优秀演艺市场主体。

    24深入推进“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

    25 提升高端人才培养水平。深化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实施紧缺文艺人才引育计划,实施紧缺文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加强市级学生艺术团联盟建设。

    26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梨园经典赏析、军乐团进高校等活动。建立“一个基地带动十所学校”机制,将73所中小学建设成为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

    27建好交流展示推介平台。办好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建立长三角区域高校参与“汇创青春”活动工作机制,成立文化创意产教联盟,建设文化创意作品线上推介平台。

    28 提升重大节展国际排名。推动上海国际电影节综合影响力进入国际A类电影节前三位。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打造成为亚太地区最专业的演艺交易平台和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节之一。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打造成为世界第一大游戏展。提升“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国际小提琴比赛以及F1中国大奖赛、上海网球大师

    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的国际知名度。

    29 提升全国性重要节展社会影响力。办好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提升上海旅游节、上海时装周、上海书展等节展活动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30办好各区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深入实施“一镇一品”品牌培育工程,创新开展特色民间文化活动。办好特色品牌文化活动。

    31 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的面积不少于90%,建成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圈。提升56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

    32 创新公共文化运营服务模式。完善市、区、街镇、居村四级配送体系,重点向远郊居村、新建城镇和大居倾斜。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标准化、运营社会化、管理专业化、供给精准化。推广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完成“文化上海云”升级改造。搭建多种形式的社会化供需对接平台。

    33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发挥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示范作用。保障特殊人群基本文化权益。建设“书香上海”。

    34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加强影视剧本扶持,推出一批优秀剧本。引进全球优质电影教育资源,打造多样化影视人才培养平台。重点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的影视后期制作企业。

    35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用好中国国际艺术节等平台,实施好“上海首演”计划,力争实现年均演出4万场次的目标。优化演绎设施布局,支持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等8个重点演艺集聚区建设,加快形成演艺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发展具有文化旅游特色的演艺产品。全面打造“上海艺术商圈”品牌,助推“上海文化”“上海购物”品牌融合发展。

    36 建设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加大对原创动漫游戏精品和优秀动漫游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上海网络游戏传播申报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促进动漫游戏会展平台发展。做强本土电竞赛事品牌,支持国际顶级电竞赛事落地,加快全球电竞之都建设。

    37巩固国内网络文化龙头地位。提升中国 (上海) 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服务能级和集聚效应。扶持一批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等优势领域领军企业。鼓励模式创新,推动网络文学、网络视听产业跨媒体、跨平台互动合作。

    38 构建出版产业新格局。建设出版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高品质专业学术出版中心,推进出版产业全流程数字化建设,支持品牌民营出版机构落户,推动实体书店升级发展。

    39构建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推进多个艺术集聚区建设,支持艺术类文化创意园区发展。大力发展艺术品电子商务,激发本土艺术品交易品牌活力。

    40加快实施文化装备产业链布局。加快上海国际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建设,提升上海自贸区文化装备应用示范平台服务能级,打造“一基地、一平台、多园区”的文化装备产业空间布局。

    41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发挥上海迪士尼、海洋公园等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海内外优秀文化产品在上海首发、首演、首映、首展,打造“中华文化走出去”上海品牌。

    42加强城市历史风貌保护。重点保护好730万平方米石库门里弄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和工业遗产、二战犹太难民居住区等。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推进“世界记忆遗产”申报工作。

    43 加大文物遗址保护力度。健全文物资源管理利用机制,实施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重点保护好3435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

    44做好古籍保护利用和出版。实施古籍保护计划和重点古籍出版规划。提升古籍再生性保护水平和古籍智能化展示技术水平,建立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建立珍贵古籍名录,设立专题保护项目。

    45加强江南文化学术研究。依托现有研究机构建设江南文化研究院,打破学科界限,组织相关学科门类的专家学者,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理论研究,着力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着力打造全国江南文化研究的文献高地、学术高地、人才高地。

    46提升非遗传承保护展示水平。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工程。加强江南传统文化样式保护和利用,加强江南诗书文赋等的研究和发掘,加强江南优秀民风民俗的继承与弘扬,丰富线上线下展示方式,推动传承活动进展馆、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