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是承载一座城市内涵特质的基因标识和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重要标志,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是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是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为此,从落实国家战略、着眼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发,市委、市政府就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作出全面部署,其中对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出了明确要求———“上海文化”要重在展现标识度,充分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让内容生产精品迭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艺名家群星璀璨、文化地标绽放魅力,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提出三大主攻方向,明确十二大专项行动、46项抓手工作以及150个重点项目。
蓝图已经绘就,行动的号令已经发出。新时代再出发的“上海文化”金字招牌,将被擦得更加闪亮。
■本报记者 邢晓芳 王彦
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要求,新发布的《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四层级体系。在顶层目标即打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品牌任务之下,第二层级为三大品牌衍生的十二大专项行动,第三层级为支撑专项行动的46项抓手工作,第四层级为由46项抓手工作具体细化分解形成的150项重点项目。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三年行动计划》指导思想提出,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始终围绕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这一战略目标,对标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最高标准,虚心学习兄弟省市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快打造一批海派特色突出、城市特质彰显、内涵价值丰富、感知识别度高的国内国际知名文化品牌,着力构筑上海文化发展新优势,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由一个总目标和五个分目标组成。总目标衔接上海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确立的“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既定目标,同时对标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最新要求,明确提出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上海海派文化品牌、上海江南文化品牌”。为了使奋斗目标更为清晰、更为具象,市民的感受度更高,又细化为五个分目标,即城市特质更加彰显、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创产业更加发达、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优秀人才更加集聚。
三大重点任务和主要实施途径
《三年行动计划》分别阐述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三大重点任务的发展目标和主要实施途径。
其中,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提出着力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通过打造建党历史资源高地、打造建党精神研究高地、打造建党故事传播高地和打造思想理论创新高地,着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上走在全国前列。
打响海派文化品牌提出要大力弘扬上海城市精神,重点结合“上海文创50条”,提升上海人文历史品牌,精心培育新型主流媒体,着力打造海派文艺高峰,做大做强文教结合平台,有效扩大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等节展国际影响,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海派文化品牌。
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加强江南学术研究,加强江南特色历史风貌保护。以江南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引导人们从正确认知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十二大专项行动及46项抓手工作
《三年行动计划》以打造文化品牌优势为重点,提出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理论研究传播品牌建设、上海城市精神弘扬、人文历史展示、媒体创新发展、文艺高峰攀登、文教结合提升、品牌节展提质、公共文化服务增效、文创产业腾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江南文化研究发掘共十二大专项行动。
这十二大专项行动具体细化为46项抓手工作,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和责任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