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26日 星期四
6
要闻

反响

夯实“上海制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人才基础


    ■本报记者 李静

    新出炉的 《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 《实施意见》)给了上海产业工人和制造业发展一颗“定心丸”,引来各方关注和赞赏。

    “这对上海产业工人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消息。”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数控工段长、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李斌全程见证并深度参与《实施意见》出台过程,“本市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调研、与企业和工人座谈交流、研讨论证等多种方式,听取一线工人的心声,反复修改才形成这份改革实施意见,非常有诚意。”

    李斌38年前进厂做工人,从初级工“磨炼”成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在生产一线见证了上海制造业从最初手摇脚踩式的“土机器”到现代化数控设备的蜕变。但令他忧心的是,近年来工人的社会认知度、整体技能水平和职业忠诚度等都面临较大考验,“在市总工会的一项调研中,90%的工人认为当工人社会地位不高、收入较低。”工人的教育培训和评价体系等也不尽如人意。为此,他在全国两会和各种研讨、交流中,大力呼吁从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入手,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

    《实施意见》出炉让李斌很是欣慰。“以前工人的职业发展和培训教育等都有不足,比如,科研人员可以考技师资格证,但工人却不能考工程师职称证。今后,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变了,工人职业路径通了,也更宽了。”

    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上海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章嘉浩表示:“在职业教育中,要用大量实际项目案例帮助学生、职工提升技能,缩短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距离,其中,校企合作是我们摸索和实践的模式。《实施意见》特别肯定和强调这一模式,也为未来人才培养指出一些方向。”

    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李治国看来,《实施意见》对上海经济和上海制造是“及时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已走向依靠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中,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核心推动力量。”他认为,打造“上海制造”品牌,加快建设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附加值,这不仅需要劳动者靠自身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更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给予支持;《实施意见》从提升产业工人地位,构建完善技能、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产业工人评价、培养和使用机制,优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加强产业工人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给予制度保障,将有效推动上海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