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你理想中的实体书店是怎样的模样? 昨天世界读书日上海新开的多家书店至少给出了三种“提案”———率先开启“无人”智能设计的志达书店升级版,直接刷脸的“新零售+”模式未来感十足,走的是酷炫科技路线;精心上架众多限量版中外古董书的思南书局,历史建筑外壳里包裹着诚挚温暖的人文情怀;坐拥得天独厚上海作家协会资源的作家书店,是众多文学爱好者的“打卡”圣地,当你摩挲着心仪作家签名本和系列周边设计,与文学名家面对面时,书店深耕原创纯文学细分领域的辨识度令人过目不忘……
如果说,过去几年不少话题的讨论停留在书店里要不要加入咖啡、文创产品等,如今人们已经不讶异于餐饮咖啡等商业业态入驻书店,而是更期待实体书店培育出新场景、新体验、新空间,升级为多元文化方式体验场所,借助品牌内在的积累,予人眼前一亮、心跳加速的感觉。继去年新开20余家各具特色的实体书店后,上海今年内又将推出十余家蕴含创新因子的实体书店。其中,不少书店引入了新零售和消费升级概念,让众多喜爱阅读、希冀提升未来生活品质的市民拥有了更多自由选项,也为城市文化综合体持久赋能,为当地街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到新书店,读者找寻或邂逅的不单是图书或产品,更是书店的品牌和服务所营造的“综合人格”———这家书店是充满智慧的渊博老者,还是走在时尚前沿的潮流人士? 是沉静内敛的小家碧玉,还是光芒四射的社交明星? 学者顾晓鸣说,眼下评估一家实体书店的综合魅力值,书店力、设计力、场景营造力、街区导流力,都是关键维度,换句话说,好的书店就像“定海神针”,加重了所在街区的分量,成为思想火花迸发的城市文化聚合地。
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智能互动,让书店通过技术升级、营销升级、服务升级,完成了从购物空间到文化空间,再到生活美学的转变。上海这批新出现的实体书店为城市增添新型阅读文化品牌、文化样本、文化地标的同时,将培育孵化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新生态,给生活带来更多全新美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