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梦
每年的3月中下旬和4月中上旬,是无数家庭翘首以待的日子,因为这是上海“四校八大”的校园开放日,也就是高中段的第一梯队名校招揽生源的时候到了。因此,在校门口,各位家长焦灼的等待中,是对孩子较高期望值的反映。
中国式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方式,所有的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所谓的起跑线可能真的未必是多读了几年书或者多报了几个班。有人说父母才是孩子最佳起跑线,这句话不无道理。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所以,家庭教育的功能和定位应该明确:作为家长的职责在哪里? 必须建构和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有哪些? 比如学会爱,学会感受爱,学会付出爱,和基本的家务能力等等。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校教育的功能定位应该清晰,学校可以为学生做些什么? 除了知识的传授,学科研究能力和素质拓展能力也很重要,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等等,都是学校应该提供的。
有部分家长,当家庭教育达不到效果的时候,无形中会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学校和老师身上,认为既然孩子送进了学校,学校就应该培养出高分高能的学生。做家长的不妨可以先从自己身上观察反思,期望下一代达成的愿景,自己做到没有或者做得怎样,如果没有,下一代又有多少浮出水面的可能性和脱颖而出的几率? 家长们是否应该冷静下来,承认并接受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您的孩子和下一代也许仍然平凡。然而大多数家长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的,因为往往接受并承认某种程度的平凡比接受某种程度的不凡更加需要勇气!
因此不难看到部分家长群体开始提倡所谓的“愉快教育”了。“愉快教育”本身并没有错,可惜的是,又被某些群体滥用或者偷换概念而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只要孩子快乐健康,家长什么都愿意接受。孩子觉得读书苦,那就放弃读书;孩子觉得国内中考高考苦,那就多出点钱把孩子送到国外去等等。所以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们已经意识到家长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方面的问题和缺失,孰不知吃苦和快乐永远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往往共生共存。如果孩子没有吃过苦,其实快乐也没有那么清晰地被反衬出来,或者说没有吃过苦的孩子并不一定具有体验快乐、创造快乐和懂得感恩的素质和能力。那么家长之前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真正为孩子着想,又成为了另一层面的自以为的“为孩子好”,等到孩子将来遇到人生挫折和困境措手不及和无能为力时,才会意识到纯粹的快乐教育并没有教会孩子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豁达心态。
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它们在具有自己的职责和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局限性。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做不到的方面,也许生活和社会本身是所更大更有力的学校,它们会比家长和学校做得更好,它们会给每个人不同程度的磨练,无论是挫折也好,失败也好,都是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动课程。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生活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现代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所以,校园开放日场面火爆的背后是我们对于学校寄予了重望,这种重望本身没有错,但太多的、太高的期望并不一定合适,因为任何教育都有功能的边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所以家长和孩子调整好心态和状态,才可能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谋求到自己内心的一份安宁,也寻觅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份天地,毕竟生活不是等暴风雨过去,而是应该更多地、主动地去学会在风雨中跳舞。
(作者为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研训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