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王嘉旖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入“倒计时”200天。如何借力这一“黄金窗口期”,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搭建起双向投资桥梁? 昨天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交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主题日”,来自业界、政府、高校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绘制可行路线。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一带一路”产业生态圈初现
与会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正推动企业“抱团出海”。过去,由于许多企业对“走出去”的风险难以预估,错失了诸多投资的黄金机会;“抱团出海”则会大大降低企业所面临的失败风险,有效激发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愿。
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认为,海外园区将是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所搭载的重要平台。“未来成熟的‘一带一路’海外园区将从政府、企业、研发机构、产业基金以及平台中介五大板块出发,构建完善的‘一带一路’产业生态圈。”蒋颖认为,每个板块都可由不同平台和服务构成,如高端人才联盟、国家间联合的产业基金等。
输出“中国经验”,实现“一带一路”国家互惠互利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有一家上海企业的投资实践让上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桂国杰印象深刻。
位于印尼苏拉威西岛边的小渔村,这里曾是偏远、落后的“代名词”。然而,短短数年间,这里便从一个没有任何不锈钢产业基础的小镇,成长为印尼不锈钢生产的重要基地。不仅如此,这个曾经的小渔村,还一举改变了印尼不锈钢产业在国际上的“排位”。如今,印尼从近乎“零基础”的选手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国之一。
一切的改变,还要从上海鼎信集团与印尼一家矿业公司的合作说起。2009年,为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鼎信集团投资建设中国—印尼综合产业园区———青山园区。这一选择准确地切中了印尼市场的旺盛需求,也将中国丰富的不锈钢生产经验顺利“输出”。2.5万人的就业机会、预计120亿美元的收入……亮眼的成绩单充分彰显了“中国经验”输出海外后所实现的互惠互利。
发挥进口博览会“窗口效应”,打造上海“服务名片”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近在眼前。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表示,上海将全力筹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进口博览会溢出、衍生、放大效应,将其打造为上海重要的“服务名片”,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上海就能“买全球卖全球”。
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国际物流中心、结算中心和跨境电商平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国贸易提供了坚实基础。下一步,上海还将探索跨境贸易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自贸区制度创新合作,努力将上海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展示平台。
聚焦转动力、调结构,上海还将加快培育形成外贸竞争新优势,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更好地发挥双向投资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全面促进上海对外开放水平和贸易投资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