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19日 星期四
5
要闻;广告

从“引进改造”转向“全面输出”

——一家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参展足迹


    本报见习记者 王嘉旖

    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交会)举办至今,已迈入第六个年头。不少初创企业借力这一平台,播种、育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文鳐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从上交会“破壳”而出的互联网公司,如今走出国门,作为“上海制造”的代表之一,参与新一轮全球合作竞争。

    文鳐科技董事长仲凯韬回忆起他第一次参与上交会的经历,记忆犹新。彼时,文鳐科技还没有诞生,他以投资人的身份被邀请至第二届上交会,挖掘投资优质科技类项目。参展期间,他发现,海外高新技术对于当时的中国市场来说是“稀缺资源”。荷兰、日本、德国……这些海外参展商一进入上交会便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为何不成立一家公司专门对接海外技术的国内落地需求?顺势而为,他召集起了一批有着共同志向的合伙人,他们来自于投资、零售、医疗、教育、金融、IT科技等各个领域。2015年底,文鳐科技诞生,聚焦投资、新零售两大领域。

    2016年,文鳐科技第一次以参展企业的身份参与上交会,带来了社区O2O解决方案和零售供应链系统。“上交会不仅给了我们展示技术成果的平台,还赋予了我们对接公司业务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机会。”文鳐科技执行董事徐遵说。那一年,文鳐科技展示的方案很快与广东茂名供销社对接上,并以最快的速度被运用到茂名旗下的65家连锁超市——打开家中的电脑,人们就可以直接远程追溯生鲜的来源,实现云端逛超市。

    2017年,上交会贴心地推出了“3天+365天”服务,全年为上交会参展企业提供合作伙伴对接服务。这一举措回应了广大参展企业的核心诉求——过去,要在短短三天内把上百家企业看完,许多人都会产生“走马观花”的迷茫。文鳐科技技术负责人胡鸣说:“许多展品看上去很炫,但其实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产品,而有些产品可能因为不易展示而没有出现在上交会,就此遭遇‘擦肩而过’的遗憾。”

    从上交会“出生”,也在上交会“成长”。伴随着中国技术发展驶入“快车道”,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已经逐步实现由“引进改造”转向“全面输出”。文鳐科技也从以引进海外技术为主,发展为拥有自己移动支付技术的企业———从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到一码支付,紧随市场发展步伐。下一步,文鳐科技计划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助力中国企业扬帆海外———此次上交会期间,文鳐科技就将发布与匈牙利摩根斯达集团的战略合作计划,双方将在跨境金融技术应用等领域达成深度合作。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