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10日 星期二
7
国际;专题

倾情全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集智发力:创前途远大的学校

课程臻善:夯实基础精炼素养

———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五程一体”办学特色启示录


    课程,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载体,也是优质办学的重心,更是学生成长的营养。

    基于此,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以时代要求为准绳,以全面育人为主旨,以提供完善的课程资源为途径,借助“青浦实验”的强劲东风,在“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引领下,坚持对课程进行全面性、针对性、适切性的持续改革和构建,体现了实验的特征,为满足学生的全面成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课程载体”和“学业保障”,形成了具有区域特征、学校特点、育人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初中教育的优质化提供了新的版本。

    渐进核心地带:课程计划方案改进的“四步曲”

    学校将四次修改课程计划方案,作为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融洽发展的先行先试。

    正是本着这样的初衷,学校始终抓紧课堂教学革新的核心问题———课程改革,不断修订与教育改革宗旨相适应的课程计划,历经四次修订,不断提升。

    第一次修订:积极探索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学计划改革方案。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就提出了具有青浦实验特色的套简式课程结构,逐步形成“活动———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其特征是强调教师引导、启发作用的发挥,突出学生学习经历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学习、成长与发展,从而有效地达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的目的。

    第二次修订:构建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课程教学计划方案。2001年,随着二期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构建了以课堂内的基本活动、课内外密切联系的专题活动、校内外结合的综合活动的由内向外的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三类课程教学计划方案,增加了拓展课、探究型课程的活动模块,拓展型课程包括学科拓展、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三方面;探究型课程采用课内外结合,四个年段围绕关注生活、生命、自然、社会四个系列专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次修订:实施注重学业评价

    的课程教学计划方案。从2004年起,学校研究、制定并实施与三类课程的学业评价改革相对称的学分制评价方案,其目的是通过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学生思想品德相应的评定学分作为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所有课程的学分,并成为学生是否合格毕业、能否推优与评优的重要依据,从而逐步打破一次考试成绩决定学生升学、毕业与否的格局。

    第四次修订:构建关注“个性”与“共性”融洽发展的课程计划方案。2009年9月学校迁入新的校址,教学环境与教学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富有个性的终身发展,学校全力构建既为所有学生提供丰富学习经历,又能满足所有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学校全年各安排一次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读书节等活动。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参加限定性学科课程,对于非限定性学科课程、学生则可根据本人兴趣、个性特点自由选择。每学期,学校都会开设“乒乓”“管乐”“国画”“机器人”“小发明”等五十多种拓展型课程,同时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需要,成立了“晨韵艺术团”“墨香书画社”“晨光摄影社”“杏之窑陶艺社”等十多个学生社团。

    在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一批富有个性特色的学生脱颖而出,如在全国首届数理化竞赛———数学建模比赛中,学校有15人次获一等奖,其中1人荣获了全国金奖,另有2位学生分别获得铜奖;有2位学生获得了全国数理化竞赛———物理应用比赛一等奖。每年,学校的体育、艺术、科技类获区级及以上奖项各有百余项,目前有师生专利作品二十多个。

    不断完善优化:“套筒式课程”结构的演绎发展

    学校在教育实验中,取“接受式”教育方式和“活动式”教育方式各长,将两者优势结合起来,探求建立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活动—发展”套筒式课程教学模式。

    这个套筒的内核是学科课程,学校提倡优化“学科课程”。采取的具体措施:一是调整结构、强调基础、适度要求;二是加强教学策略研究,重视观察、试验、推理、想象、表现及实际应用等学科活动,让学生通过内心体验和创造去学习。套筒的外围是环境课程,学校把这类课程划归实践的范围,努力开发环境中的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自设计、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走向生活、走向劳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从内核到外围,套筒式中间层次是学生专题项目学习活动,即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第二层跨度大,需要由教师指导组织各种专题活动,从作用看,加强中间层次的活动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提出“活动———发展”的教学实践模式,强化以活动为中介,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发展,学校为学生发展提供三类活动课程,即课堂内的学科活动、课内外结合的专题活动、校内外结合的综合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成长与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生命活力。

    学校分年级推进探究型课程实施,六年级学生以关注生活为主题,主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能力;七年级学生以关注生命为主题,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八年级以关注自然为主题,主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九年级学生以关注社会为主题,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以学校德育品牌“爱·诚·美·志”系列为依据,架构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同时在社会实践课程中融入探究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方法的应用,使两类课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并建立以提升学生学养(六大核心素养:行为与品德、文化与技能、人文与科学、艺术与身心、兴趣与特长) 为指向的学业质量的综合学分评价体系,以丰富的课程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打造高品质的学校课程。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课程变革创生出的是“线性”课程,这类课程以相应的基础学科为支撑,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与基础型课程“关系密切”,有基础类学科的“基因”。之后,创生出“FUN”课程,如文学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心理类课程。所谓“FUN”课程,是指Free(自由)、Unique(唯一)、Natural(自然),三个关键词为核心构建的基于学习立场的课程。它致力于让每个学生自由飞翔,自然成长,如,体育类的赛艇课程,虽然中小学体育学科没有这类教学与训练项目,但学校体育课都设赛艇教学、训练。再如,艺术类的“管乐团”“民乐团”“舞蹈”“摄影”“陶艺”等,这些都是“FUN”课程。

    精彩画面

    课程丰富引发的创新热情

    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引发创新意识,激发动手的热情,这是课程建设的要义。

    七(9)班徐向东同学,在课堂上学到了许多知识,看到妈妈正吃力地拿着长毛刷清洁鞋内的污垢,他就说要发明一种新鞋,可以轻易地把里面的鞋底翻出来便于清洗,妈妈有点不放心地说“小孩子不好好读书,净是瞎想,这是不可能的。”但他想只要多思索、多动手,这是一定能够办到的。

    “因为平时我经常去学校的小发明室,里面什么工具都有,如果你有什么好的点子,学校还为你创造各种条件帮助你把自己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做出来,许多同学都利用课余时间在里面捣鼓。我想:如果把鞋底做成履带式的,不就能把鞋底翻出来吗? 我把想法和老师一说,老师说真是个好点子,于是我们一起画图纸、买材料、做模型,忙得不亦乐乎。”

    终于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小徐同学想象的那双履带式鞋子终于成型了。他把鞋子拿给妈妈看,妈妈高兴极了,夸他为妇女解放了劳动力,还鼓励他去申请专利权呢!“我的心里感到甜滋滋的。我就喜欢到学校小发明室去,因为那里有我发展的天地。”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