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王筱丽
为了纪念大师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经典之作 《2001太空漫游》 上映50周年,戛纳电影节组委会日前宣布,将在今年五月的电影节期间全球首映该片的70毫米原版胶片。负责此次电影重映的正是有着“当代库布里克”之称的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也是他首度参加戛纳电影节,他还将在电影节大师班上分享库布里克对其电影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2001太空漫游》,因为这场奥德赛,人类开始向往星空
“这是一次真光化学的胶片创作,没有任何数码痕迹。”根据官方说法,重映版本将与50年前上映时的版本无限接近。从《星际穿越》到去年大热的《敦刻尔克》,诺兰对于胶片的执着众所周知,这次他也用原始的胶片版本替换和组装制作了“新”版《2001太空漫游》。
《光荣之路》《奇爱博士》《发条橙》……从影40余年,库布里克只留下了13部故事长片,但也正是这些题材丰富,特立独行的作品丰富了世界的电影语言。其中,科幻巨制《2001太空漫游》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电影中所设想的2001年早已远去,但当今日我们重新审视这部1968年上映的电影时,感受到的触动无疑更强大。影片少得可怜的对白,时不时长时间的黑幕,贯穿全篇的黑色石板……即使这部影片乍看起来晦涩难懂,但当人们惊觉到星际旅行、外星智慧的存在、甚至是人工智能的潜在危机,这些如今看来也毫不过时的问题在这部半个世纪前的电影中就得到了思考,都不得不佩服 《2001太空漫游》 的超前性。
影片中,因为触摸到象征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石板而获取智慧的猿人将骨头抛向空中,而这根骨头随即通过一个经典的蒙太奇镜头被一艘拥有同样形状的太空船所取代,这段令人惊艳的镜头切换不仅暗示了人类文明的过渡,也发出了疑问:从洪荒时代到太空时代,人类为了生存空间而争斗的本质仍未改变,但这也是否意味着人类下一次“触摸石板”,文明再次进阶的情况已经可期?
库布里克在为影片命名时,借用了古希腊史诗 《奥德赛》 一词,他曾对此解释:“浩瀚的海洋之于古希腊人就像宇宙之于我们这代人。3000年前,俄底修斯在海上历险,3000年后,我们在银河系探索,人类的进取精神一如当初。”
被称作“当代传人”,但诺兰说库布里克“无可比拟”
“我对于电影最早的记忆就是跟我父亲在伦敦的莱斯特广场看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诺兰对海外媒体说,“能够将这部巨作带给新一代的观众,对于我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其实除了诺兰,库布里克的崇拜者并不在少数,但似乎只有诺兰,是最可能成为他的人。从 《记忆碎片》 《盗梦空间》 《星际穿越》 再到 《敦刻尔克》,诺兰每一次的新片上映总有一个问题会被提及,他何时或者他是否已经能够担得上“当代库布里克”的称号。
以独立制作起步,都是精通编剧、剪辑、摄影、导演和制片的全才,在好莱坞的工业体制下都坚守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外界对于俩人的比较并非空穴来风,诺兰也并不讳言库布里克对其职业生涯的巨大启蒙和影响,《2001太空漫游》 仍是诺兰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库布里克对他最大的影响在于画面的冷静和精简,在诺兰眼中:“我的很多灵感来源于他,不是踩着他的脚印走路,而是用灵感创造出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