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
2
要闻

为何申请“中国绿卡”?维特里希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中国科研环境这么好,没理由不选择这里


    ■本报见习记者 李晨琰

    昨天上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赫尔曼·维特里希获得了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颁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拿到了属于他的“中国绿卡”。库尔特·赫尔曼·维特里希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说到核磁共振却几乎无人不知。2002年,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维特里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不久前,维特里希还获得了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国际合作奖。这位一生致力于运用核磁技术解决生物和生物医学方面难题的瑞士科学家正在为新目标而努力:培养中国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

    与中国科研界渊源深厚

    为何会选择中国?维特里希告诉记者:“中国科研环境越来越好,我没有理由不选择中国。”

    维特里希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生物学。他运用核磁技术研究溶液状态下的生物大分子结构、蛋白相互作用和构象变化,推动了液体核磁在生物领域的发展,并已广泛运用于液体核磁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

    尽管已年届耄耋,维特里希依旧保持着很高的工作效率,平均每年发表十几篇论文。毫无疑问,维特里希是学术领域的标杆性人物,而且这位传奇“大牛”与中国科研界渊源颇深。

    早在1981年,时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联合会(IUPAB)秘书长的维特里希就到访中国,与国内科研院所有过深入交流。经过维特里希夫妇的共同努力,中国成功加入IUPAB,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加入极高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联合会。

    198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IUPAB的帮助下,维特里希在北京开办了第一所生物物理学校。此后,维特里希夫妇先后访问中国的大学与科研院所三十余次,并与中国许多著名科学家建立了深厚友谊。

    关心和批评都直截了当

    2013年,维特里希受邀担任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在张江,他创建了上海科技大学首个核磁实验室,目前已经配备国际一流的600MHz和800MHz核磁共振谱仪。这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配置大型仪器,在国内尚属罕见。

    “教授一直致力于给我们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研究所研究副教授刘东升告诉记者,维特里希对科研环境有着细致的建议。根据他的建议,实验室订购的核磁设备配置了针对氟信号优化的高灵敏度与高分辨率探头,为具有挑战性的 G蛋白偶联受体(GPCR) 等膜蛋白研究提供了极佳的硬件条件。

    除了硬件配置,维特里希更关心学生的发展。目前核磁实验室共有两位教授、一名博士后、一名工程师和五名研究生。“教授对学生非常熟悉,他能准确叫出每位学生的中文名字。”维特里希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徐天丹表示,“我们常和教授讨论自己的实验设想,而且他每次都会鼓励我们做自己的研究。”

    “直击要害、不留情面。”这是刘东升对维特里希的印象,“只要涉及工作,教授从来都是这样的态度,关心和批评都直截了当。也正因为他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我们不断前进,沉下心来投入科研。”在维特里希指导下,课题组至今已发表八篇论文,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项目支持。

    维特里希丰富的职业经历也帮助其所在课题组、研究所以及上海地区的科研院所争取到更多国际合作交流机会。课题组2014年曾派学员前往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学习膜蛋白的氟标记技术,今年初又派学员赴该研究所学习最先进的膜蛋白表达和标记技术。

    “教授积极促成上海科技大学与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哈佛大学等世界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为液体核磁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和运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刘东升透露,“去年末,学校就为维特里希教授申请办理‘中国绿卡’。根据教授的计划,未来他将更频繁地来到中国,潜心培养中国青年科研人才,推动中国核磁共振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