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
4
圆桌论坛

“爆款”的区块链


    ■本报记者 史博臻

    大量热钱的涌入,一批包含区块链技术的行业应用相继上线,显示区块链已然站上风口,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伴随的风险,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今年春节黄金周,一个名为“三点钟无眠区块链”的微信群忽然在朋友圈“刷屏”———“三点钟无眠区块链”聚集了国内一批顶级数字货币玩家和资深投资人,这些“大咖”围绕数字货币、区块链展开的深度探讨和争论,被人整理成文并流散出来,引发围观者疯狂转发,并带动更多人参与讨论。其涉及人群之多、讨论话题之深入与专业,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虽然不久之后即有知情者爆料证实,“三点钟无眠区块链”的忽然“爆款”,是“币圈”某大咖精心策划的一场营销活动。不过,作为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却因此被广泛传播,进入普通人的视线。

    “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没有中心,数据存储的每个节点都会同步复制整个账本,信息透明难以篡改”———区块链的特性被广泛相传,越来越多巨头开始加码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加速行业应用的布局,由此引发资本市场的新一轮投资热潮。

    大量热钱的涌入,一批包含区块链技术的行业应用相继上线,显示区块链已然站上风口,受到各方高度关注。本期圆桌论坛邀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凌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宁钟,一起聊聊区块链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以及风险防范。

    区块链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什么是区块链?

    国家发布的 《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对于区块链是这样描述的: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暂且抛开专业性词汇的迷雾,不妨先看一个用微信约饭的身边例子:有个人在微信群中提出聚餐的想法,让有意愿者以“1、2、3”的次序接龙报名,如“张三1”“李四2”,以此类推,待报名时间截止,有哪些人参加、总共有多少人参加等核心信息一目了然。这比以前靠人工逐一通知、确认、记录要高效许多。

    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报名信息大量集中时,难免会发生错漏或抢号的情况,另一方面还要提防冒充、恶意改掉序列等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100%依赖微信完成一次约饭,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区块链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它是技术的集合体,最核心的技术包括了Hash函数、非对称的加密、数字签名和P2P网络技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凌鸿教授表示。

    那么,区块链技术又有哪些特性?

    凌鸿认为,可以参考比特币系统来理解区块链技术的概念。在比特币系统中,区块是保存交易记录的,如果把比特币的10分钟交易记录看作账页,那么一个区块就是一个账页,区块链就是把不断产生的账页连起来的账本。在系统里,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按照规则来维护账本的,所以区块链又是一个分布式账本。

    同时,账是所有参与者都来维护,而且公开透明,所以它是一个去中心、去组织的记账系统。每个人都在维护同样的账本,又不需要公开身份,所以它是自信任的、匿名的,并且具有隐蔽性的。如果把所有账本看成一个数据库系统的话,区块链系统就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凌鸿表示,从原理上看,区块链应用主要分为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公有链指的是网络空间中人人都能参与,但实际上并没有人来负责,这种应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网络空间参与者的认可。不过,这种完全没有中心的系统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持续运营,于是,逐渐产生了联盟链———也就是少数人之间或者几个中心之间可以彼此认可的区块链。第三种叫私有链,私有链实际上是一个传统中心或者组织内建立的区块链系统,保证系统中的参与者在没有中心或组织的干预下可以实现参与者之间安全、完整、自信任、去中心的彼此认可。区块链的这三种类型,被认为是在“去中心”和“完全集中”之间达成了某种平衡。

    综上所述,凌鸿总结出区块链的六大特性———

    第一个特征是分布式、去中心。去中心意味着另外一种组织方式的可能,从而带来组织的成本降低。理想状况下,网络空间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景:人人参与,没有任何中心或组织的干预情况下完成交易。当然,现实社会是否认可这样的组织方式或交易方式,那是另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第二个特征是安全可信。它保证参与者的交易是安全、可信任的。

    第三个特征是时序记录的数据可以追本溯源。区块链技术可以做到数据逐笔验证,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不可伪造、永久记忆。

    第四个特征是所有交易由集体维护,公开透明。

    第五个特征是交易的规则具备可编程,这也是创新很重要的一个着力点。

    第六个特征是具有隐私保护。

    凌鸿认为,从价值记录角度来看,区块链可以看作是一个集体记账系统;从数据管理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分布的数据处理系统;从网络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P2P的网络;从信任体系角度看,它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运用加密技术解决信用的系统;从技术角度看,还可以看作是一种底层结构。它同时也是一个虚拟空间的价值交换体系,而且是由程序自动完成的,尽管这样的价值交换体系只在网络空间得到认可,但渐渐地影响到了现实世界。 

    价值与风险并存

    从2009年网络世界诞生第一个区块链开始,至今已经迎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宁钟教授认为,业界将第一代区块链视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可编程货币,更多是数字货币领域的创新;第二代则基于区块链的可编程金融,解决跨境支付、票据、银行之间的清算结算等大量应用,更多涉及合约方面的创新,如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当前正在演进中的“3.0版”区块链技术,开始探求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倾向于将区块链技术与实体企业相结合,拓展用途。“目前‘测试版’虽已诞生,但距离所谓的‘里程碑’还存在一定距离。”宁钟指出。

    凌鸿表示,区块链纵有诸多优势,其应用也存在着一些局限。这一点,可以从技术和业务两方面看。从技术方面看,首当其冲的是标准化的问题。以数字货币为例,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数字货币的标准,包括中间的交易协议、传播协议、共识机制等,目前存在一定难度。

    第二是性能的问题。很多时候,去中心化的程度和共识机制的效率两者之间达不到均衡,带来处理效率低的问题,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

    第三是容量的问题。现在,网上一个区块账页差不多是1兆左右的容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易量不断增加,容量也会呈几何级数爆发式增长,当超出了网络的承受容量,就会出现处理上的问题。如何防范这一必将发生的风险,目前来看办法不多。

    凌鸿认为,相比技术上的各种瓶颈,区块链应用在业务方面的局限可能更严重。

    业务上最大的问题也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就意味着没有中心,但系统需要一个初始的规则,那么会产生这些问题:初始的规则由谁来定? 这个规则是不是有必要? 如果没有规则的话,如何持续运营? 这个规则是不是中心?

    第二个是新规则的问题,如果业务有旧的规则,那么新旧规则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解决?

    第三个问题,是未来的系统由各个分布式的网络结点构成并集体主导,如果某一个节点出现“非理性介入”怎么办?“去中心化”是不是就是没有组织、没有管理?

    凌鸿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同时,区块链应用过程中,还会面临一些新挑战。除了上述存在的技术方面,如标准、效率、持续性的问题,还有系统整合的问题。区块链效率的实现在于P2P网络的建立,P2P网络一旦建立后,网上的无数个体需要在这个系统中完成整合,一个组织内部整合相对容易,如果从私有链扩展到联盟链了,就会出现跨组织整合。而整合就需要有共识,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出现系统必须整合、但却无法达成共识的困境。

    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是需要有投入成本的,不仅包含初期建设的成本,还有运维、推广过程中间的成本,使用过程中改变习惯也是一种成本,改变模式又是一种成本,这些成本不可小视。此外,隐私保护也是一个区块链应用的障碍,在私有链和联盟链中间,由于交易的透明,隐私可能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一个行业或业务发生变化,要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新的监管。如果没有来自政府和社会的鼓励和认可,区块链的应用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凌鸿这样表示。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