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点钟无眠区块链”里的各种讨论话题中,区块链将如何形成新的商业模式、颠覆现有行业,是一个相当“吸睛”的标签。
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管理教授、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认为,颠覆性创新是指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市场———也就是所谓的新市场颠覆(New-Market Disruption),或者能给现有产品,提供一个更简单、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也就是低端颠覆性(Low-End Disruption)。在专家看来,区块链技术能否成功落地,帮助传统企业、中小企业、实体企业突破其成长的瓶颈,是最为关键之处。
“一般来讲,对于技术能否应用或者应用效果取决于技术和业务两方面的理解,首先是对技术的理解,当你深入理解技术的新特性后,再结合对业务本质的理解,颠覆性应用就会自然而生。”凌鸿教授认为。
■本报记者 史博臻
追踪一口鸡肉的来龙去脉
为了让消费者更深入了解自家的食材经历了怎样的“前世今生”,食品业巨头们近几年发力布局餐桌食品溯源: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企业纷纷入场。一时间,小小的餐桌上,各种智能防伪溯源识别技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众所周知,区块链是由节点参与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它的特点是不可更改、不可伪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账簿系统。通过这些信息,人们可以找到任意时间、地点的数据。
根据第三方统计数据,中国人每年要吃掉近50亿只鸡,鸡已成为中国人饭桌上最常见到的肉食,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大家都能想得到的。去年年中,众安科技宣布将区块链技术全面应用于国内养鸡业,推出一个叫作“步步鸡”的项目,去年底今年初,第一批产品也在电商平台面市售卖。
根据众安科技的消息,“步步鸡”基于区块链不可篡改和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等特点,保证每只鸡从鸡苗到成鸡、从鸡场到餐桌的过程中,所有产生的数据都被真实记录,实现防伪溯源。在养鸡场,雏鸡过了脱温期后,就会被戴上鸡牌,从此每只鸡在饲养、屠宰、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数据都被记录在案,如鸡的活动状态、位置轨迹……诸如此类。这些数据会被实时上传到一个名为“安链云”的生态联盟链上进行分布式存储。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溯源防伪信息查询,了解这只鸡过去100多天的各项数据,包括鸡的年龄和养殖地、每天行走的距离、周围环境的空气污染指数、饮用水的质量、屠宰时间等细节。
据称,为了保证数据不可复制,鸡牌采用具有国际专利的防伪技术,结合了混沌学防伪、光学防伪等技术,做到“一鸡一牌”。而鸡牌一旦损毁,区块链上的数据也将自动销毁。
在与食品有关的供应链场景中,溯源防伪技术的使用早已不是新鲜事。比如我国工商部门强制要求的食品台账制度,食品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主体要自我维护一份台账,对食品在供应链上的每一次流转进行登记,确保发生安全问题时可以溯源追责或者实现其他目的。但是这些由各个不同主体维护的台账,相互之间仍是独立的“信息孤岛”,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一旦出现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账本信息时,相关利益方能轻松对其进行修改甚至损毁。在近年来曝光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中,关键数据的恶意篡改或主动损毁屡见不鲜,像是摄像头在关键时候遭遇停电,或者硬盘坏了,诸如此类。
正如之前所述,区块链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在这些账本登记结算的场景上又增加了事实对账能力:在区块链技术介入下,各个账本节点不再是孤立的存在,由于技术本身的特点,任何人都无法篡改和毁坏账本,这让食品流通场景的溯源防伪过程,第一次有了完全可靠的技术保证。
另外,把试水的目光投注到“区块链养鸡”之上,显然还有其他考虑。在宁钟看来,首先鸡的体量不大,消费者有能力和需求购买一只完整的鸡,但显然不能购买一只完整的猪牛羊。试想如果消费者购买一块猪肋条,生产者如果要证明“猪肉出在猪身上”,需要更多的技术投入。其次,鸡苗的体积能够佩戴上相应的区块链防伪设备,且鸡的养殖环境相对简单,对设备的干扰比较小。
不过,这其中目前仍有两大难点需要克服。一是使用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养鸡成本增加。从目前公布的售价来看,步步鸡精品版售价为238元/只,豪华版258元/只,相比于市场上其他鸡肉类产品价格仍然偏高。技术提供方表示,使用区块链技术的确会带来成本提升,但未来这些成本增量,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逐渐被摊平。其次是鸡牌等硬件设备的强度和稳定性。目前步步鸡的鸡牌被固定在鸡的脚上,在屠宰和运输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损坏。因此生产商需要不断研究更好的方案,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鸡牌的强度和稳定性。
从目前来看,区块链在养鸡产业中的发力,或是因为农业信息化基本上处于半原始状态,没有“另起炉灶推倒重来”的成本和压力。从信息化程度低的行业入手,让区块链应用的品牌落地,不仅可以更快取得成效,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一个获利较高的市场。
颠覆更多商业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区块链技术可以颠覆更多的商业模式,比如,商家的消费积分管理系统就可以引入区块链概念,多方联合共同开发一个积分的发行及兑换的平台。在这一场景下,银行、电信运营商、零售商等各类机构可以实现全程透明、无法篡改的积分交验、存储、记账流程,从而彻底改变现有的积分玩法。
区块链也可以改变供应链管理。在现有的供应链格局中,通常会有一家核心企业———“链主”负责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但是“链主”企业的管理幅度、管理能力和影响力都是有限的,供应链协调机制会日趋复杂化,管理和获取信任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假如把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将所有相关流程环节都加入进来,建立一个信任体系,那供应链“链主”的核心就不再重要,甚至以后都可以不需要“链主”———整个供应链商业模式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除此之外,区块链在金融服务、公益服务、商品打假等领域的应用也有相当可观的商业前景。在金融服务领域,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支付、资产管理、证券等多个领域存在的痛点,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成本及争议解决的成本,显著提高支付业务的处理效率。同样,区块链也为金融监管机构提供了一致且易于审计的数据,通过对机构间区块链的数据分析,能够比传统审计流程更快更精确地监管金融业务。而在公益领域,区块链技术也大有可为,促进公益更加开放透明。在商品打假、尤其在正品溯源上,跟此前商家自录入商品信息不同的是,区块链是让多位“记账师”公正、独立、不可篡改地完成记账,极大提升了监管流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随着区块链的发展生态逐渐丰富,区块链技术上行前景虽广阔,但对此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凌鸿认为,在区块链应用落地的过程中,对区块链技术本身,有必要形成进一步的共识:
首先,区块链不是数据的革命,它更多的是一种信用的革命,传递的是价值,价值背后实际上是信用的保障。其次,区块链是一种技术,不是一种产品。它只是一种技术,需要有设计、有框架、有模式才能进行应用。第三,区块链应用主要面临的是行业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关键是行业能不能接受挑战,能不能接受调整。
最后,凌鸿表示,区块链技术与金融是一个互利共盈的关系。区块链直接传递的是信用,而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所以对金融的影响巨大,但它不是取代金融,不会因为有了区块链,传统的金融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更多的区块链应用会使得金融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模式更加创新。
本版图片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