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推出可回收再利用的火箭之后,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再放大招,这回玩的是卫星通信。
北京时间2018年2月 22日22时17分,马斯克旗下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 在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利用猎鹰9号中型运载火箭,成功为西班牙军方发射地球观测卫星。跟随猎鹰9号一起上天的,还有两颗较小 的 SpaceX 原型卫星。这两颗卫星的成功部署,意味着马斯克的卫星互联网计划 (Starlink,“星联”)迈出 了第一步。
“星联”项目是马斯克在2015年提出的,其核心是通过发射卫星,为全球提供“千兆级”互联网连接。
看来,马斯克的“星联”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徐勇 张斌 马益群
1 .2万颗卫星,那是个什么概念
“星联”计划,野心跟马斯克的其他项目一样大。
目前,主要的卫星互联网服务商(比如美国卫讯和休斯通信) 都依赖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大型卫星,其高度大约在3.5万公里以上。数据信号在这些卫星与地面用户之间往返传输,往往会带来较长的时延。通过这种网络进行实时视频通话或者在线游戏,体验较差。但是,对于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用户来说,也并没有更好的上网选择。
现在,SpaceX计划打造的卫星网络将在高度1110公里至1325公里的近地轨道内运行,而这还只是第一梯队的卫星群。也就是说,SpaceX卫星相对于地面的距离比前者缩短了很多,这将大幅降低网络延时。据技术团队透露,SpaceX卫星网络将实现25到35毫秒的延迟水平,已经可以和地面网络条件打个平手。不过,这种方案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由于距离地球表面更近,这些卫星能够覆盖的地面范围也变得更为有限。所以,“星联”项目需要数目庞大的卫星,才能“照顾”到地球上各个角落的用户。
根据马斯克的说法,从2019年到2020年中期,SpaceX会利用猎鹰9号可回收火箭,将1.2万颗卫星送到轨道平面,然后组成卫星通信群,为全球网民提供高速宽带服务。其中一组4425颗卫星,将坐落在约1200公里左右的高度;另外一组7518颗卫星将坐落在约300公里的高度,并以不同的无线电频率运行。这样一个庞大的卫星群将实时围绕地球运转,据称可以在任何时间为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提供宽带覆盖。
1.2万颗卫星是个什么概念?
截至2017年8月31日,全世界环绕地球正常运行的卫星共计1738颗。其中美国拥有803颗,中国204颗,俄罗斯142颗;近地轨道卫星占1071颗。而失效卫星在几年前就已经达到2600多颗,现在恐怕更多。不过,这些卫星全部加在一起,也才相当于SpaceX互联网卫星阵营的三分之一。
但是,马斯克玩这么大,也是因为卫星互联网回报也很大。
之前 《华尔街日报》 就帮马斯克算过账:如果一切按照SpaceX计划,预计到2025年使用该服务的用户将超过4000万,当年收入就会达到300亿美元。而目前马斯克运营的最强商业化项目———特斯拉,2017年的总营收是118亿美元。
而且“星联”计划从出生开始,就会展现鲜明的马斯克烙印:不止有眼前的大生意,还会有“大情怀”。根据联合国最新数据,当前全球仍有57%的人口 (42亿) 未实现互联网连接。而且,一旦“星联”计划打通,上网费用、上网速度,都会有明显改善。
上网费用能降低多少? 还不知道。但上网速度,可以实现1Gbps,是目前平均网速的180倍。到时候人手一个“平板”(类似以前卫星电视的锅),直接使用“星联”提供的服务,不再有运营商赚中间差价。
这已不仅仅是脑洞大开了,简直就是彻底颠覆通信业现有的格局。目前的所有宽带运营商,或许都将面临“釜底抽薪”的困局。
会不会步“铱星”的后尘
这样的局面会出现吗?
马斯克提出“星联”计划后,业界为之轰动,尤其是对通信行业震动巨大,分析师们纷纷通过翔实的数据和逻辑严谨的分析来试图演算“星联”计划是否能成功。其实,大家可以分析下20多年前摩托罗拉铱星计划的黯然退场,来看看“星联”的胜算有多大。
1990年,摩托罗拉提出过一个类似的计划———建设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并将之命名为“铱星计划”。具体方案如下———整体系统由运行在7条轨道上的77颗卫星组成,不同卫星间实现信息交互来进行全球通信,实现每台移动电话都可直接与卫星进行通信。“铱星计划”的投资规模为34亿美元,于1998年5月完成了全部布星任务,同年11月1日正式开通全球通信业务。
几乎完全一样的运作模式,只是“铱星计划”想解决的是通信需求,而“星联”则是想解决数据网络的需求。不过,由于终端昂贵,销售乏力,“铱星计划”正式投入使用半年后就被迫中断,到1999年3月铱星公司申请破产时,只发展了5.5万个用户,只达到公司预期的盈利平衡点的十分之一,最终这些卫星都被主动降低到大气层烧毁了。
在此之后,微软的全球星计划,以及Teledesic卫星系统、Skybridge卫星系统先后推出,但困于当时的卫星发射技术,以及缺乏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创始人无法承受巨额成本,这些宏伟计划都没有成功。
如今,马斯克这个科学狂人能打破这个巨头折戟卫星通信的魔咒吗?事实上,马斯克的项目一般都不能顺风顺水,总要经历几次波折,从SpaceX到特斯拉概莫能外,卫星互联网计划也不例外。
硅谷出身的马斯克当然知道互联网的魅力,如果能把全世界数十亿人通过卫星通信连接到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奇迹。如果这个计划成功,SpaceX将完全可以比肩谷歌、脸书等任何一个互联网巨头,将颠覆现有的互联网格局,无穷无尽的投资也会随之而来。
链接
“星联”要过四道槛
就技术而言,只要资金到位,马斯克卫星计划是可行的,但困难也很明显,其中非常难逾越的有以下几个现实障碍。
第一道:太空太挤了
太空虽然无限,但是太空轨道的位置是有限的。至今人类只有1700多颗在用卫星,近地轨道已经很拥挤了。马斯克卫星计划的前期4000多颗超过人类现有卫星的几倍,轨道怎么安排?
去年7月,马斯克的卫星互联网计划曾受到FCC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限制,原因是担心SpaceX的卫星会干扰到同类运营商的卫星。此前运营商Telesat 就曾投诉其服务受到SpaceX的干扰,并要求FCC不要向SpaceX发放运营许可。不过,随着越来越多运营商申请推出低轨道卫星宽带服务,去年7月 FCC 批准了OneWeb 在美国运营卫星网络服务。基于卫星系统“先到先得”和不能相互干扰的原则,意味着之后SpaceX发射的卫星,必须得和OneWeb等竞争对手协商卫星部署的轨道位置。OneWeb等公司认为SpaceX如此大规模布署卫星,将对轨道上的其他卫星带来危险。不过,SpaceX已经作出回应,表示他们满足所有的安全标准,能够保证和其他卫星拉开足够的缓冲距离。当然,如果在SpaceX实现了卫星互联网这一宏伟计划之后,再有其他国家或者玩家想发射卫星,将面临着一个更加拥挤的太空轨道。
第二道:频率问题
这是最大的现实门槛。卫星与地面的通信必须通过无线频率来实现,但是地球表面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频率资源是由各国政府所管理的,因此,卫星落地的频率,并非马斯克说了算,必须跟各国政府协商。且不说各国自身都有自己的通信卫星,马斯克的卫星计划本来就是一个竞争对手。光是协调地球表面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频率资源,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的工作量。
第三道:内容监管问题
很多国家政府都有互联网内容监管政策,这不仅是一个国家主权的问题,也牵涉到国家安全。
第四道:商业模式不管是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
还是微软的类似计划,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要害之一便是商业模式问题。
马斯克的特斯拉电动车和猎鹰火箭项目都非常引人注目,有许多人愿意为这样的“情怀”买单。但是在通信领域,情况有点不同,不管何种通信技术,带给人们的上网体验是一样的。即便“情怀满溢”,它还是没有让人必须买单的“不可替代性”。
而且卫星通信得发展到相当规模后才能实现连接,马斯克的4000颗卫星计划,初期要形成800颗卫星以上的规模,覆盖美国本土才能实现规模效益,而起初的启动资金,预计需要100亿美元以上、甚至更多,那么谁来投资?
至于那些“在世界各地免费上网”的畅想,更是天方夜谭。要知道,地球表面上还没能实现互联网连接的地方,多是在商业上非常难实现回报的地区。从卫星互联网计划的网络费用来看,如果免费提供,谁来支撑如此庞大的开支和运营费用? 如果收费,其价格不一定比地面的宽带光纤低。所以,“星联”能否成功,关键是看马斯克能否找到一个靠谱的商业模式。
背景
这些公司也要放卫星
谷歌
早在2010年初,谷歌就联合汇丰银行与欧洲有线电 视运营商“自 由环球”Li berty Gl obal 发起“O3b计划”,O3b 的原意是“Other3bi l l i on (另外30亿)”,亦指全球人口中目前仍旧不能够上网的人口。谷歌计划投入10亿美元,制造180多颗卫星发射升空,专门面向发展中国家偏远地区的用户提供上网服务。谷歌 (包括脸书) 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发掘发展中国家尚未连接到网络上的几十亿潜在用户的资源,通过提供上网服务,可以在第一落点争取到用户。
在2013年6月和2014年7月,谷歌各发射了四颗Ka 波段卫星,构成基本的网络框架。和之前欧美发射的覆盖面积更大、轨道高度达到地球静止轨道的通信卫星相比,谷歌的卫星采用中低轨道,成本要低很多。他们希望利用相对廉价的 MEO 卫星提供10Gbps 的数据传输服务,覆盖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150多个发展中国家。
脸书
脸书一直在考虑部署卫星,为地球上的偏远地区提供上网服务。但搭载其卫星的SpaceX的火箭去年发生了爆炸,卫星遭到损毁,这一计划 目前暂时搁置。
OneWeb
谷歌的卫星上网计划进展相当不顺,O3b项目负责人格里格·怀勒 ( Greg Wyl er) 萌生去意。离开谷歌后,格里格·怀勒重 新 组 建 了 自 己 的 公 司OneWeb,这家公司获得了英国维珍集团和美国高通公司的资金支持,计划向太空发射648颗卫星。每颗卫星的造价约为35万美元,整个计划需要15亿至20亿美元的成本。
156颗,中国要建卫星互联网
日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宣布了类似项目的最新进展:“虹云”工程计划在2018年内发射第一颗试验卫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院长张忠阳日前公布了这项进展。他说,“虹云”工程预计2018年将完成详细设计,2019年部署初期4颗卫星提供体验服务,2022年完成星座部署。
“虹云”工程是2015年宣布的,当时的项 目名称是“福星”计划,2016年正式立项改名“虹云”。这个计划中包含1000公里近地轨道上的156颗通信卫星,目标是为全球用 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2017年4月,航天科工注资3亿元人民币,正式成立“虹云”项目的商业运营公司。
目前热门的天基互联网项目看上去都是发射一大堆卫星组成星座,实际上技术上有一些不同类型。以SpaceX 的“星联”和 OneWeb 为例,用户接入“星联”的卫星服务时,卫星本身还得从其他卫星中获得信号,而OneWeb 的服务则不同,卫星是从地面的网关站获得信号转发给用户。简单地说,当“星联”整个卫星星座建成时,在没有地面网关站的地方,用户也可以使用服务,但OneWeb则必须在全球若干个地点建设地面网关站。
中国航天科工介绍,中国的“虹云”计划也依靠卫星和地面网关站提供服务,也就是和 OneWeb 类似。
不过,需要指出 的是,不管是OneWeb 还是“虹云”,这些服务与普通用户使用网络可能关系不大。按照OneWeb 的计划描述,天基互联网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航海、航空等交通领域,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没有有线网络或者蜂窝网络地区的网络接入,比如为钻井平台、民航飞机、远洋轮船,以及偏远地区提供网络服务等。
按照现有网络服务的特点来估计,天基互联网服务也将是一个“先到者先得”的市场,后来者需要更便宜、技术更超前的服务才有机会,这也是目前天基互联网项目热起来的原因之一。